朱塞佩·威尔第 个人轶事
隆高勒
1813年10月10日生于帕尔马的巴塞托附近的隆高勒,曾就教于当地管风琴手。一个喜爱音乐的杂货商发现了威尔第的音乐才能,自愿资助他入米兰音乐学院就学,但校方不愿接受他,可能因他钢琴演奏欠佳或是因长了一副“农民相貌”。威尔第在米兰随私人学习两年后,回到巴塞托,继续学习并指导镇上的音乐活动,与杂货商之女结婚。1836年完成歌剧《罗彻斯特》。1839年《奥贝尔托》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上演取得一些成功。1838-1840年间,妻子和两个孩子相继去世,威尔第悲痛欲绝,发誓不再创作,后被劝说创作了《纳布科》,此剧的极大成功使他成为意大利最著名的年轻作曲家。之后问世的歌剧《仑巴弟人》、《雷尼阿诺之战》使威尔第成为意大利民族的光荣和骄傲。1851年以后,威尔第的创作进入鼎盛时期,歌剧《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阿伊达》等作品体现了他的民主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才能。
奥赛罗
1887年,歌剧《奥赛罗》第一次在米兰上演即被认为不仅是作曲家的最高成就,也是意大利歌剧的最高成就。《法尔斯塔夫》是他最后一部歌剧,直到现代,这部喜剧杰作仍在演出,并受到人们的喜爱。1859年威尔第与同居10年的女高音歌唱家朱塞皮娜·斯特雷波尼结婚。1897年斯特雷波尼的去世标志着威尔第作曲生涯的结束,此后仅创作了四首宗教歌曲。1901年1月27日,威尔第在米兰圣阿加塔去世,几十万群众涌上街头向他的遗体告别,隆重的哀悼场面超过了皇帝的国葬。
痛苦的深渊
1838年至1840年,威尔第的妻子和两个孩子相继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歌剧《一日为王》又告失败,把威尔第抛向了痛苦的深渊,他发誓不再提笔作曲。1842年的一天,木讷呆坐在桌前的威尔第,不小心碰落了米兰歌剧院送来的《纳布科》歌剧脚本。他俯身将它拾起时,剧中的一首诗:《飞吧!思想,乘着歌声的翅膀》醒目地映入眼帘。威尔第通宵达旦将剧本通读了数遍,书中的内容引发他浮想联翩,音乐构思就像野马奔腾。内心的骚动与不安毁掉了自己曾经立过的誓言,他开始了歌剧《纳布科》的创作。1842年3月9日,《纳布科》在米兰斯卡拉剧院首演。伴随着反抗异族压迫的强烈激情,全场观众情绪高昂,时而热泪盈眶,时而充满愤慨。浓浓的思乡合唱曲《飞吧!思想,乘着歌声的翅膀》悠然响起。犹太人深切怀念祖国的心声,像一把火炬,迅速燃遍了奥地利统治下的整个意大利土地,它很快就成了意大利的爱国歌曲。《纳布科》唤醒了米兰人民的爱国热情,公演的当夜,米兰街头出现了不少提浆糊、夹纸卷儿、拿刷子的队伍。他们只写一行字:“威尔第万岁!”《阿伊达》之后,威尔第沉默了,整整16年没再动笔。人们认为,大师的灵感已经消耗殆尽了。确实,威尔第马不停蹄连续创作了24部歌剧,且部部成功。出乎意料的是,大师在1887年又推出一部伟大的悲剧《奥赛罗》,并被誉为300年来意大利抒情歌剧的代表。首演之时,74岁的威尔第宣称:我感到好像射出了最后一颗子弹。1901年1月27日,威尔第在米兰逝世,几十万的人们涌上街头向他的遗体告别,隆重的哀悼场面远远超过了皇帝的国葬。人们唱着大师青年时代的第一部作品《纳布科》中那段著名的合唱《飞吧!思想,乘着歌声的翅膀》为大师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