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瑞征先生轶事
1984年,天津市委宣传部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庆祝建国35周年征歌”活动,由天津音协、天津电台、天津歌声三家组成征歌办公室,评选委员会中有一位老先生叫程瑞征,当时他是天津市文化局副局长,天津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主席是王莘),程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八路,在天津音乐界享有很高的威望。那是在九月底的一天,征歌办公室在海军招待所对应征作品进行评选,休息的时候程瑞征在场的工作人员讲述了关于中国的哀乐的由来:
1936年4月刘志丹同志率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准备开赴河北,直接与日本侵略军作战,途中遭到国民党军队阻击,在山西省中阳县的三交镇战斗中,刘志丹同志不幸牺牲。1942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刘志丹的灵柩移至其故乡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安葬。当时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的程瑞征随学校乐队承担了为移灵奏乐的任务,由马可、安波、张鲁、刘炽、关鹤童等人组成了民间音乐研究组,将大家熟悉的民间牌子曲、民歌《绣荷包》、《珍珠倒卷帘》等,适应当时气氛和缓慢前进的步伐,他们将乐曲速度演奏比原民歌慢了许多,改编后让乐队演奏。在整个移灵过程中,一路上用二胡、板胡、竹笛、唢呐、小提琴、中提琴、小号、圆号、长号等各种各样的中西乐器组成的混合乐队演奏了这支中国的第一首哀乐,在陕北人民公祭刘志丹的大会上,由安波填词并唱奏了这支歌,歌名为《公祭刘志丹》。以后,这支哀乐逐渐流传开来,录制的哀乐磁带也越来越多,遍及城乡各地。哀乐的创作成功,使本来就比较沉重的葬礼凭添了肃穆的气氛。建国后,新中国第一任军乐团团长罗浪为了国家礼仪的需要将此曲配置了和声,这样,这支哀乐就被沿用下来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