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女诗人
简介
刘淑英其实叫刘淑,因为文献记载中都记为刘淑英,所以一些著述中也都沿袭此误。故而多以淑英传世,今天,在她的故乡安福县的文庙内,专塑有刘淑的雕像。
刘淑(1620—1657年以后),字木屏,号个山人(因幽居期间常居个山,故名),江西安福县三舍村人,庐陵(今江西省吉安)王蔼妻。其父刘铎(1573—1626),博学善文,刚毅忠烈。1626年,刘铎因不满魏忠贤的阉党专权,愤然在扇上题诗痛斥曰:“阳至君王死,阴霾国事非”。为此被逮入狱,身遭数刑,至死不屈。后崇祯皇帝诛治阉党,赠刘铎太仆少卿,谥忠烈。刘淑禀承家教,自幼攻读经史,饱读诗书。但因生于明末清初的动乱之世,经历颇多曲折:幼年丧父,新婚丧夫。甲午年间李自成攻陷军师,据徐鼐《小腆列传·列女》云:淑英闻之恸哭曰:“吾恨不为男子,然独不能歼此渠争,以报国雠邪!”1646年,清军攻入刘淑家乡吉安,当时江南义军纷起,刘淑受此感染,倾尽家资招兵买马,希冀为保卫家乡而尽一己之力。她在《军事未毕家人劝我以归》诗里写道:“屡世余家受主恩,结营细柳已成军。毁尽钗环纾国难,九原聊欲慰忠魂。”
时驻军长沙的何腾蛟,势力渐大,刘淑准备投奔何腾蛟,希望能够共同抗清。不料赴楚途中先遇永新守卫张先壁,先壁不仅抗清意志不坚,还意欲纳刘淑为妾。坚贞高洁的刘淑岂受此辱,坚拒之,张仗着人多势众,将刘淑英关押。刘淑英在禾川囚室里,义愤填膺挥笔写下慷慨激昂的诗句:“销磨铁胆甘吞剑,抉却双瞳欲挂门。为弃此身全节义,何妨碎剐裂芳魂!”张先璧贼心未死,千方百计进行劝诱,却被刘淑英严词叱退,她在囚室墙壁上题写一首七绝,以表示她的鄙视:“莫向西风泣数奇,也知夙昔有分离。来朝快把头颅断,不听群鸦聒耳啼。”
张慑于刘淑英的凛然正义,释放刘淑英并遣散其部(一说淑英愤而自散其部)。1649年,清军再克江西,以残酷的杀戮来巩固其统治。刘淑携老母稚子,辗转湖南、四川等地避难。流落五年后返回故乡,卜居山间,辟“莲舫”庵,自此侍母课子,参禅礼佛,过着布衣蔬食、贫病交加的清苦生活。
刘淑英在庵中表面是抚儿养亲,参禅礼佛,但伺机报国之心并未泯灭。她曾以尼姑身分溯泸水,出武功,云游四海,到过宜春、仰山、湖南、广西等地联络遗民,寻找反清志士。但败局已定,中兴无望,徒劳跋涉。满清政府曾把她当作要犯,严令缉捕。由于她在群众中声望很高,又结识了许多禅姑道友,因此她安然无恙,隐居在湖南湘潭的深山中。她有一首七律嘲讽清先廷对她的追捕:“心违词客悲秋赋,身寄羯胡鼎镬间。出袖青莲开法界,穿云铁屐破疑山。生涯落魄长虹敛,时局艰难夕照殷。我自乘飙天外乐,空劳防检设重关。”
在明末清初的血与火的环境下,刘淑英放下刀枪,在严重的肺病、疟疾的折磨下,以笔抒志,共写下800多首各种旧体诗、40首词、14篇杂文,并写下我国第一部弹词长篇《天雨花》,整理其父刘铎遗集《来复斋稿》付梓。临终时闻雷声而书绝笔:“欲雷欲雨清且幽,天公慰我困龙愁。卿卿莫道归来晚,收拾闲云补衲头。”
刘淑遗稿留有诗词数千首,因手稿中多有“伤国难雪国耻”之作,常把清军视作仇人,骂作“胡虏”、“胡鞮”,如“大呼忙拔剑,梦里斩胡鞮”(《忆昔梦见》)、“床头饶(余)一剑,三跃起吞胡”(《丙戌岁除志感》)、“双眉攫起天渊恨,劈碎仇人气乃平”(《自叹》之十)、“长虹欲吐扫腥膻”(《话别》)等等,故她的诗词在整个清朝,一直无人敢去刊刻,“诗多伤时事,詈斥胡虏,固不可刊刻于前清盛时也”(王伯秋本王仁照序)。直至民国初年,才陆续有同乡裔侄王仁照先生和湖南湘乡王伯秋先生感先贤之贞烈,刊刻为《个山遗集》,以使之广为流传。1999年,王仁照先生之子王泗原先生为继承父志,彰扬先贤,整理出版了《刘铎刘淑父女诗文》。三个版本都分为七卷,其中词作主要集中在卷六,有41首。此外还有误置卷五的《闲歌十一首》、《回心院》13首、《行香子》12首,累计共77首。刘淑词作虽不多,但是风格鲜明而多样。一个伟大的诗人,应该是不拘于一种风格。她的词作中以小令居多,多为咏物之作,音韵谐婉,爽朗俊逸;长调则多为感事之作,辞气激越,慷慨豪迈。出兵之前偏于写实,每有生活情趣之作以及离别相思等题材,风格清丽;出兵遇挫之后,流离他乡之时,多为愤激悲郁之作,沉著又凄恻,其间富于奇特诡谲的想象和比喻,蕴含有一股不屈与奇气。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