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敏的理论和创作二者兼收并蓄,非常成功!试图探求艺术成就,窃以为真正的核心艺术价值是著作美术史的贡献,他被当代美术界称为“六史罕人”,先后编著并在国内外出版的《中国绘画史》,《中国版画史》,《中国美术通史》,《敦煌壁画山水研究》等等。约略拜观其文,治学严谨、文字优雅,说理透彻、深入浅出,常有凿凿言语,文、史、哲、术数,各科派系理论融于一锅煮,以臻化境矣。王伯敏巍巍美术巨著,如登艺术的泰山之巅,望泰山而少天下焉。纵观当今美术界无出其右者,前无古人,来者亦不可追也。每当学人提及先生博文强记的奥秘时,王伯敏认为自己惟一可以说的:“那就是对光阴的珍惜,虽然没有从小做到三更灯火五更鸡,但是一天24小时主观上没有浪费”,正是由于对光阴的珍惜,才换来了千余万字的美术史出版物。
王伯敏虽然也有一面金字招牌,那是中国美院国画系教授、博导的名片,但每当我们欣赏他的诗文、书法、国画作品,却感觉丝毫与这些浮名联系不起来,作品没有学院派一味求霸、程式化刻板的思维定势和习气,扑面而来的是大自然和田野泥土的芬芳气息。欣赏他的山水画,淋漓的笔墨,纵横恣肆,儒雅飘逸,神韵天成,松烟宿墨之间,山水氤氲,描写的是真山真水、真人真事,让观者有亲临其境之妙,如在画图中游玩呢。
王伯敏平素尤喜竹石。书房案头常置竹石娱情,所绘竹石图就有一股台州人的豪气和硬气,那坚硬玲珑的磐石,旁倚一劲竹常常是一枝通天,豪情万丈、才情横溢,所绘竹叶无不千笔万笔,又是杂而不乱,无不左右顾盼多情,随风摇曵,画面入流露出一股浓浓的书卷气,绝对洗涤心灵!
王伯敏年轻时尝作一诗:麝墨浓如漆,狼毫稍激情,无妨怜白水,渴笔少精神。这是青年学子时自谦之语。晚岁时节,先生人书俱老,笔墨游仞有余,又赋诗一首,曰:麝墨浓如漆,狼毫力似针,无妨怜白水,渴笔长精神。不同时代反映他不同的艺术心境,区区小诗,即可反映出他一生对艺术的真诚和对诗文的锤炼和寄情。
半生游子,已成翁。王伯敏出生于台州路桥,稍长迁居温岭城关,长期寓居湖上,成名于西子湖畔,晚年艺术发力,名满天下。今朝把毕生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全数带回故土,这的确是让台州人民享受不尽的艺术盛宴,温岭王伯敏艺术馆的建立,这不仅仅王伯老个人的荣耀,更是一座鲜活的台州艺术教育基地,台州千万学子终于找到获得成功的方向,有了坐标,从而学会了追寻理想。当然在这奇山异水,古来就有海上名山之美誉的风水佳地,理应造就出更多象王伯敏先生这样的杰出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