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865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15日

追忆与新闻界老前辈穆青接触的几件事

发布时间:2010-10-07 14:49:45      发布人: 天堂天使
 “穆老,祝您身体健康,全家幸福!”2003年9月10日教师节这天,我往穆老的家里打了一个电话,长长的电波表达了一个新闻界晚辈的问候。
 
    当得知穆老身体欠安时,我遂与几位朋友商议,准备去北京看望他老人家。
 
  然而, 时隔仅仅一个月--10月11日晴天一声霹雳“穆老逝世了”。我悲痛欲绝,在唁电中写道“惊闻穆老逝世,不胜哀痛。穆老的人品、作品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千千万万人的一生,他是我们新闻界晚辈公认的表率和老师。我将永远精心保存穆老与我的合影、他给我亲笔修改的文章,永远牢记穆老在我采访本上的题词‘勿忘人民’。”
    
    穆老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时,我正在开封读中专,从此记下了焦裕禄,记下了穆青。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刚刚学新闻时又以此文启蒙,精心研读,从而踏上新闻之路,从一个知青、工人成长为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商丘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并担任了《京九晚报》副总编辑、主任记者。穆老啊,如果没有您老人家,便没有现在的我。既便后来我没有3次当面聆听您的教诲,既便没有您帮我亲笔修改的专访、您在我采访本上“勿忘人民”的题词以及我俩的数次合影,既便没有自1991年1月我初次拜访您后与您长达10多年断断续续的交往,仅仅凭着这些,我也同千千万万的新闻界晚辈一样,早在内心深处把您当做了为人的表率、尊敬的师长。
   
     穆老在我的采访本上题词“勿忘人民”,勉励我牢牢地扎根于人民群众
 
     1991年1月10日及23 日,穆青同志在新华社五楼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两次单独采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开怀畅谈。平缓的话语,似甘冽的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
   
     当时,我刚刚申报范长江新闻奖,商丘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称号也尚未最后审定。面对新闻界的泰斗,我急切地询问:“记者怎样才能成才?”
 
    “不要只讲成才,不讲出发点。”穆老上身微欠,两眼俯视。
 
     他谈到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新闻事实的主体。“许多东西都是群众的创造,靠记者发现,真实及时地把他抓出来,记者的奉献就在这里。很多业绩都是群众创造的,人家焦裕禄干的,我们不过抓住真实的事情,把他再现出来,如此而已。”
    “中央鼓励成才,我们当然提倡造就名编辑、名记者。但是,现在有的年轻人不愿深入群众 、深入生活,不下苦功夫打好基础,改造自己的思想,就好比拔苗助长。光想走捷径,就会走错了路。如果只考虑自己成才,也许永远成不了才。倒是那些不考虑自己、一心想奉献的人,关心、热爱群众 ,为群众分忧的人直正能成才 。”
 
     说到这里,他若有所思:“现在,记者深入群众 、深入 生活的太少了。”
他接着说:“我们记者总是为人民服务的,总是关心群众疾苦的,要考虑怎么为他们服务,怎么更贴近……”
 
    “和群众息息相关,才能有一种力量推动自己前进。”穆青同志恳切地说。
    “我上次去兰考,写了《人民呼唤焦裕禄》,呼唤焦裕禄,这是人民的声音……”
    “焦裕禄、潘从正这些人,群众不会忘记;记者真心实意为群众做好事,群众也不会忘记。深入下去和群众建立感情,你就会觉得值得。一辈子和群众滚在一起都是值得的!”穆青同志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我们谈起了新闻界正在评选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穆青抬高了声音,果断地说:“范长江新闻奖也好,什么金牌银牌也好,都不是最高的奖赏。群众的信任才是最高的奖赏 !这是无形的勋章!”
 
    我请求与穆老合影。他欣然应允,并在我的采访本上题词--勿忘人民
(穆青1991.1.23)
 
    此后,1991年第3期《中国记者》杂志发表了穆老的文章《从记者走西口想到的》,文中特意提到了这次采访。他写道:“前不久,一家地区报的一位记者问我:‘记者怎样才能尽快成才?’我告诉他,记者不能整天想着成才。成才没有捷径,也没有秘诀。我为他题写了‘勿忘人民’四个大字,勉励他把根牢牢扎在人民群众之中。”
 
    穆老亲笔逐字逐句逐标点帮我修改文章,倾注对新闻界晚辈的关切
 
    从北京归来,我沉浸在亢奋之中。一腔激情促使我奋笔疾书,将穆老堪称精典的四句话“业绩是群众创造的”、“我们应当为人民服务,关心群众疾苦”、“和群众息息相关才能有一种力量推动自己前进”、“群众的信任才是最高的奖赏”分别作为小标题,写出了《勿忘人民--访新华社社长穆青》一文,用特快挂号寄给了穆老。
 
    终于在盼望中等来了穆老的回信。在专访的首页,穆老用铅笔批示“我删去一些。穆 6/2”。 这篇长达9页的用方格稿纸写成的文章,穆老竟逐字逐句逐标点地亲笔修改了6页17处,全面地阐述了他为人、为文的原则。
总结起来,改文大致分为7类:
 
    1、阐明记者职责。
 
     如在第2页,将原稿中“写这些,我们都没有考虑自己成才不成才”一句中,增加了“都是记者职责的驱使”,改为“写这些,都是记者职责的驱使,我们都没有考虑自己成才不成才”;
 
    2、对年轻人循循善诱。
 
    如在第3页原稿中有“现在有的年轻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他们不去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穆老删去了“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将原稿中的“不去”改为“不愿”,成为“现在有的年轻人不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这样既对年轻人的批评缓和了许多,又特别强调了年轻人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主动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3、更正常识甚至标点符号的错误,使文章内容准确无误。
 
    如在第3页将斯诺“到中国的西北角采访”改为“到中国的陕北采访”,将斯诺“从而写了《红星照耀中国》等举世闻名的作品”改为“从而写了《西行漫记》等举世闻名的作品”。
 
    如在第4页谈到红旗渠除险英雄任羊成时,穆老作了句式的改动。他将原稿中的“我去看他时,让他掀开衣服看看,还有一圈老茧。已经两三年了,还有老茧……”中的“还有一圈老茧”挪至最后替代“还有老茧”,便成了“我去看他时,让他掀开衣服看看,已经两三年了,还有一圈老茧……”改动之后句号再用于这里显然不太合适,穆老便认认真真地将句号划掉。
 
    4、倾注对人民群众的浓厚感情。
 
    如在第4页原稿中谈到任羊成受到不合理的待遇时,将原稿中“我们怎么能这样对待这些人呢?”改为“我们怎么能忘记这样一些人民的功臣呢?”
 
    5、唱响时代的主旋律。
 
    如将在第5页“我上次去兰考,没有写干部,而写了《人民呼唤焦裕禄》,呼唤焦裕禄……”将这句原稿中的“没有写干部,”连同接着的“而”字划掉,在文末加了“这是人民的声音”一句,成了“我上次去兰考,写了《人民呼唤焦裕禄》,呼唤焦裕禄,这是人民的声音……”,高声唱响了“呼唤焦裕禄,这是人民的声音”这一时代的主旋律。
 
    6、为人刚正不阿,爱憎分明,但低调处事,绝不宣扬自己。
 
    在采访中,我曾经问起新华社朋友告诉我的一件涉及穆老人品的事情,穆老笑而不答。我在第7页原稿中写明此事,穆老却全部划去,那就是原稿第7页中的“穆老说到山西,我却想起了上海:1957年,由于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上海新闻界受到‘左叶’事件影响,许多新闻单位划了不少右派,只有新华社上海分社成了上海唯一没有划右派的‘世外桃源’。上级分派右派指标,当时担任上海分社领导工作的穆青同志,硬是坚持不报。他说:‘实事求是,没有就是没有。如果硬要报,把我报上好了。’结果,他本人被划成了‘右倾’。”这件事后来许多人证实。我想起文革中穆老的另一件事--他把“四人帮”头目江青在大寨分裂中央的事情写成内部材料,反映给毛主席,两相对比,不得不佩服穆老刚正不阿、爱憎分明,不得不佩服他低调处事,绝不宣扬自己的优秀品德。
 
    7、删去了一段不便公开报道的话语。
 
    后来,家中一场火灾烧去了原稿的两处边角,但所幸批文及所有改动部分分毫无损。我把这封贴有“挂号0160北京51支”标签的穆老来信和题词、合影等视为传家宝予以珍藏。每当看到合影、题词,读起此文时,我便觉得有一股激情在胸中熊熊燃烧,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人民记者的沉甸甸的责任感。
   
    亲眼见证穆老与潘从正、任羊成的多年交往,使我悟出为人、为文之道
  
    在北京采访时,穆老提到林县红旗渠除险英雄任羊成:“他日子很艰难,连个收音机都没有,棉袄袖子露着棉花……我们怎么能忘记这样一些人民的功臣呢?”
   
   “前几天,他专程来北京看我,给我带了十几斤绿豆、小米,布袋还是烂的!”
   
    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我看见---窗台上放着一只缀着补丁的小小的布袋。
  
    “我们怎么能忘记这样一些人民的功臣呢?”此时此刻,穆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当时,穆老的办公室里静得能听到我俩的喘气声。他的两眼亮亮地,噙着泪花。
   
     从此,穆老办公室窗台上那只缀着补丁的小小的布袋、穆老眼中浸着的泪花,总在我的眼前晃动;穆老那一声深情的感慨“我们怎么能忘记这样一些人民的功臣呢?”也时时回响在我的耳畔。
 
    从北京归来后,受穆老委托,我专程去林州市看望了任羊成。
   
    在任羊成简陋的家里,土坯上架着的一块寿木板做了他的床铺。院前10几米处,荆棘堆在两根粗大的木棍上,封住了井口。原来,这是任羊成退休以后,看到偏僻的家乡仍然用不上红旗渠的水,自己便与乡亲们集资打井,因为资金短缺,加上摔折了脚脖,不得不暂时停工。
 
    从北京归来后,我还将穆老亲笔修改的《勿忘人民--访新华社社长穆青》一文复印交给了正在商丘开现场会的原河南省委书记侯宗宾。后来,一封省委信函寄给了我。信中写道:
 
   “侯书记对此事十分关心和重视。他从商丘回郑州后,不仅在不同场合几次说过这件事,而且给林县县委书记打了电话。4月25日,他到林县调查研究并参加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一下车便提出看望劳模。
 
    在这之前,侯宗宾同志找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询问情况。有人说林县情况复杂,如果领导看望劳模可能会引起一些历史问题。侯书记听后激动地说:“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对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功臣,连生活都不能给予保证,又何谈去发扬红旗渠精神?难道我们连几位劳模的生活都负担不起?真不行我用自己的工资去负担他们。我们对劳模不能是这个态度!……”
   
    不久,河南省开展了红旗渠精神杯竞赛,红旗渠精神在全省再次得以弘扬,任羊成等劳模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乃至后来被正式批准享受省级劳模待遇。这些,不能不归功于穆老的亲切关怀、直接过问。
 
     这些情况及与此后与任羊成的来往,我都一一书信报告给了穆老。2002年6月7日,我与商丘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马基忠,总编辑谭体英等同志一块去林州市拜望穆老时,他还清楚地记得。
    穆老曾在《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中讴歌宁陵县石桥乡万庄村植树模范“老坚决”潘从正缀网劳蛛的精神,在北京家里热情接待过潘从正,并四次去宁陵农村看望这位老人。在1986年他第四次看望潘从正并说还要再来时,85 岁高龄的老人记住了这句话。从此,老人时常一手拖着装满土的布袋,一手拿着铲子,趴着,爬着,修补去林场的50米坡路……
  
    每当回想起1986年4月采访时亲眼目睹的这一情景,我往往不能自己,有时甚至痛哭失声。后来,这件事促使我凝4年心血搜集素材,写出了通讯《绿丝带结下的友情--记新华社社长穆青与宁陵农民潘从正的友谊》。
  
    往事一件件、一桩桩,记述了穆老的“平民情节”,给新闻界晚辈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
  
    10月17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3000余名干部群众挥泪送别了穆老。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印证了新华社当日电文《新华社原社长、一代名记者穆青同志病逝》中所写的话:“焦裕禄、吴吉昌、赵占魁……一位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点燃了几代人心灵的火把;深入基层、贴近生活、时刻把人民记在心里的人,人民也永远把他铭记。”
 
    穆青,您这位中国新闻界的老前辈、“人民的儿子”,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作者:张同德  写于2003年10月17日穆老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当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