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海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63933586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10年12月14日

请给每个人一点时间

发布时间:2010-12-23 22:29:33      发布人: 天堂天使

一场网上接力救援

“N30 07.663,E118 11.892。

我已用电话向黄山110报警,景区也已接警,但那边表示他们没有GPS,无法根据经纬度准确定位……谁有精细点的黄山电子地图……当地人能看懂的那种,急。多谢!”

这是网友“Loche”在12月12日18时07分在“磨坊”发出的《18人在野黄山迷路,求精细示意图》的帖子。在这个帖子中,一场有关复旦18人队伍的网上紧急救援正在进行中。这也是一次在网络传播中被忽略的救援。

19时47分,驴友“丁丁”上传了野黄山地区的等高线图、地形图,帮助网友队伍确定方位。

20时19分,驴友“黯然销魂手”联系了有黄山活地图之称的当地向导老赵,“叫景区赶快找老赵去救援,老赵说应该在猴岩附近。”

20时50分,磨坊户外救援队队员“真柳叶刀”说:“我们已和黄山110联系过,他们有GPS,正组织人上山,暂时不需要我们出动。”

21时,帖主“Loche”回应说,“景区的人还是表示看不懂地图,我无语了……最新情况, 110已开通了他们的电话GPS,一旦队伍里有人打电话至110,他们就能知道确切方位……”

22时,驴友“上海一刀”说,“已经接到上海救援队电话通知,做好了出发前的准备工作,随时待命。”

12月13日零时,仍在网上守护的驴友“塌兄弟”说:“溪谷下游变数太多,希望他们在原地挺一挺别冒险,再过几小时就天亮了。”

此后,网络上就没有了救援前方反馈的消息。直到13日早晨7时,“Loche”说:“凌晨3时多人已找到,目前全部18人已安全下山,一切平安。”

然而此时,参与远程救援的驴友并不知道,这次事件中,有一名参与救援的警察已经牺牲。他们也不知道,18人队伍中有人向上海的亲戚发了短信救援。

转折

失控的网络舆论

“冷漠、市侩,没人性”的标签,伴随着“媒体控制论”和“协会夺权论”、“道德帝批判”等触目惊心的帖子,最终让一场意外事故越加扩大,演变成了一场全国性的舆论风波。

最先引发事件导火索的是安徽和上海的记者微博和个人日记。他们最先接触了队伍,并在采访感受中抒发了有关“学生冷漠”,还“笑着感恩”的内容。

这些微博和随后网友挖掘出的复旦校园论坛“媒体控制论”和“协会夺权论”、“道德帝批判”等帖子和截图,被不断地扩大报道,并被网友冠以“获救学生”之名,从而激发了更多网民的潮水般批评和“人肉”。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夺权帖”的内容,事实上,对话的两个人并不在18人队伍中,其中一人是复旦登协的现任会长,与其对话的人则是前几任会长,两人并不存在夺权一说。当事人表示,两人对话的确如此,但原义被曲解。而“媒体控制论”的作者也不是18人队伍中。

与此同时,最先发帖的安徽记者“@淡淡esse香”也在微博中开始了反思,并把之前的微博言论删除。此前,她也受到了“挺复旦”派网友的人肉搜索和网络攻击。

“没想到,我写下的几句微博,会引发了这么多的舆论谴责,它并不是我的本意。我不知道,这么多充满戾气的评论,还会有多大的杀伤力,会招致什么样的后果?我无法预料。这么厚的谴责一直储存在这里,只会让过去难以过去。所以,我删了它们。张宁海的父亲说,他不想学生们有心理负担。老人的宽容,我亦尊重。”

没有结尾

“青春不会散场”

12月18日,盼盼发布了《迟到的道歉,一直在行动》的道歉帖,帖子表示对前期准备、工具使用、信息传达上他们犯了错误,并公布了初步想法,如内部筹款给牺牲警察的父母、定期探望做二老的儿女等。

然而网友们并不领情,回帖中依旧充斥着各种人身攻击的留言。

许巍的《蓝莲花》是复旦登协的会歌。一位登协会员反思道,其实有太多的东西会阻挡我们对自由的向往。比如手中多了的牵挂——还有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赶来帮助我们的人。

经典登山电影《绝境雄峰》中,由影星史泰龙扮演高山救援队队长盖博在亲眼目睹了队员因为技术器材的缺陷而掉下悬崖,在心理上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而后为了挽救,盖博又重回高山,找回了自我……

然而在现实中,盼盼和他的队员只是普通人,他们要在未来的人生中承受的是更多来自自我内心的折磨。

“‘青春’是我在出发前给队伍命的名字,‘不散场’是我们18个人还会继续以一个队伍的形式来完成我们的救赎之路。请大家监督。”

记者手记

请给每个人一点时间

2006年3月18日,在台湾的一起山难救援事件中,受困的台湾大学登山社9名学生在凌晨获救后,与守候采访的媒体发生争执。随后有媒体以“登山获救 台大学生没人说谢谢”进行了报道,报道中写道:“这些学生只顾躲避媒体拍摄,谈笑风生,却没有人向辛苦两天的消防和救难人员说声‘谢谢’。”报道从而引发了公众对登山学生的不满情绪和诸多争议。

隔日,台大登山社发出声明稿,试图指出学生在救援后情绪低落有可能被误读,然而由于争执双方都保持低调而不愿进一步回应,使得这起争议不了了之。随后的少数媒体虽然做了后继报道,也依然无法消除原先报道对公众的影响。

这不是一场“罗生门”的故事,产生分歧的是双方对同样事件的不同解读或误读。

在网络舆论监督强劲的同时,我们是否该想一下,在网络时代,单一不对称的传播关系中,受众是否能够获得均等的机会去掌握两方的意见,以客观的角度审视争议事件的原貌呢?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