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脚下,我为你们照亮“这是张宁海 最后说的一句话
在张宁海烈士遗体告别仪式现场,张宁海的战友宋杨告诉东方网记者,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他却用自己的青春为他人铺就了一条生命之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位公安民警的神圣职责,用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一位80后的青春情怀,将瞬间化为了永恒。张宁海的战友刘彬也哽咽地说:“他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了,否则他不会掉下悬崖的。他体力比我好,技能比我好……”
“接到搜救指令时,温泉派出所民警张宁海已经准备休息了。接到指令后,我去叫他,他二话没说,穿起衣服就走了。”张宁海的同事瞿安中是当晚所里的值班民警,当时正下着暴雨,又是进入根本就没有路的深山。说实话,去这种地方,大家心里都没底。但张宁海没有犹豫,他一直往前赶,六个多小时,不停地跋山涉水……”说到这里,瞿安有些泣不成声,“搜救到大学生后,张宁海走在外侧,打着手电,为大学生照亮脚下的路。他一边用手电为大学生们照明,一边提醒大家:注意脚下,我为你们照亮……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成为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那时,大雨停歇,空中仍在飘着小雨,似乎老天也在为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哭泣。
张宁海所在警署的领导告诉东方网记者,张宁海来自安徽阜阳太和县,1986年2月6日出生,2008年毕业于安徽公安职业学院治安专业,生前系黄山风景区公安局温泉派出所科员,三级警司。而再过两个多月,就是张宁海25岁的生日……
父母亲感慨:一辈中唯一一个“出来闯”的孩子
东方网记者在张宁海父亲口中得知,张宁海在亲属眼中一个性情耿直、非常有出息、习惯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孩子,而且从小就懂得为他人着想。父亲张培伦说:“宁海从小就很坚强。小学二年级时,他就不要大人接送。尽管学校离家很远,但是他要坚持自己走路。小学五年级他的升学作文,是写他的班主任的,还在全校作为范文朗读……”回忆起儿子的童年时光,仿佛历历在目,父亲张培伦边说边哽咽着满眼含泪。
从小,张宁海就有着一份公安情结。戴上堂哥李虎的警帽,穿上警服,张宁海就不舍得换下。“从那时起,宁海就想成为一名人民警察。”陪同前来的一位亲属说。高中毕业志愿填报中,张宁海坚定地选择了安徽省公安职业学院,尽管堂哥曾经告诫:当警察很苦很累。警校临毕业前,他在报考志愿中填下了黄山风景区公安局。“当时,张宁海这么自豪且兴奋地说过,黄山是安徽乃至中国的形象。在黄山,可以为全世界的游客服务。”张宁海的同学袁文静说。
2009年1月4日,张宁海如愿成为一名警察。接到报到通知书的那天,这位阳光帅气的皖北小伙意气风发。“生活中的张宁海很较真。这和他自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关。他的父亲军人出身,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亲友们说。而张宁海的“较真”在他的工作中表现出极致。“为帮游客找回手机,张宁海连续22个小时在太平索道的停车场外蹲点守候,一刻未曾离开。”松谷派出所所长甘良胜说:“12月15日晚,在张宁海的办公电脑中,我们发现了他的一份2009年个人总结。里面写着:黄山风景区民警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警。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功底,还要时刻为游客服务。在出现案件时,能够及时应付,处理突发事件;在游客需要帮助时能够真诚对待,微笑服务。”这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观照。父亲张培伦说,我为我儿子的境界感到骄傲。
采访到最后时,张宁海的父亲张培伦说:“其实,我能理解,这孩子就是责任心强。”之后,张培伦就像回忆着以前的一幕幕一般看着远处,眼角闪现着泪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要靠实际行动去实践,不是靠嘴上说。”张宁海在与同事谈心时这样说,而他也正是用对自己的苛求、自律、大爱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与张宁海相处300余日,从警20余年的吕华斌感觉他“与众不同,有特别的地方。”在他眼中,像张宁海这样的年轻人并不多见。“从张宁海身上,我深深感到80后的可贵。”吕华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