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树人将军退休后,一直留在海军工程大学继续为博士生授课
那年秋天,29岁的姚树人正在中科院应用化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突然被派到上海参加一个保密会议。从此,他加入了钱学森领导的火箭与卫星攻关小组,承担起研制火箭燃料的重担。
当时,苏联和美国的人造卫星先后上了天,毛泽东主席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卫星上天离不开火箭燃料,但中国那时在这一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姚树人的任务是在一年内拿出一吨偏二甲肼液体燃料。然而,偏二甲肼在当时属于高度保密技术,别说见一见样品,就是相关的资料也无从查找。
新中国百废待兴,没有足够的科研资金,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科研人员的唯一支撑就是那份高昂的爱国热情和聪明才智。 姚树人
回忆起燃料的研制过程,许多危险镜头仍历历在目。高能燃料易燃易爆,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1958年的夏天,姚树人穿着一件背心做氯气的化学反应,试验必须用强硫酸进行干燥。试验过程中,氯气瓶突然不通了,姚树人赶紧关掉气瓶,但此时洗气瓶内的压力已经太大,硫酸突然喷射出来,溅了他一身,姚树人条件反射地闭起眼睛,钻到水龙头下一阵狂冲。最后,身上的硫酸被及时稀释干净,可再看那件白背心,烧烂成一个个大洞小洞。
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奋战,1958年底,姚树人带领的科研组奇迹般地造出中国第一滴可储存高能火箭液体燃料。次年,他们圆满完成任务,拿出了一吨这种燃料,保证了后来“东方红”卫星的顺利升空。
2003年,得知神州5号飞船成功升空,姚将军激动地说:“我的工作虽然只是为这一事业添了只砖片瓦,但我仍然感到无比的骄傲!”
据了解,偏二甲肼这种液体燃料,我国至今仍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