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844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15日

“我还想见恩师一面”:送别黄昆院士

发布时间:2009-12-15 16:19:45      发布人: 天堂天使

        今天上午9时,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代物理学大师———黄昆安卧在鲜花丛中。轻风吹拂挽联,菊花承载哀思。科学界的元老朱光亚、师昌绪等来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来了,黄昆的生前友好、同事以及社会上的慕名者共3000多人来了。他们向这位物理学巨匠作最后的送别。
  一位专程从吉林赶来的黄老的学生敬上了一幅挽联,上书“永远怀念黄昆恩师山高水长”,落款是“北大半导体专业第一期第四班南京大学组南开大学组吉林大学组敬送”。这其中记载着一段历史。1956年,周总理根据12年全国科学发展规划,提议全国几所高校在北大合办几个专业,其中就有半导体专业。“黄昆是我们第一期的老师,他主要给我们上半导体物理课。我是代表南大、南开和吉大的同学来为老师送行的。”

  还有一位女士。她代表北京大学物理系66届毕业生向黄昆敬送挽联。她早已旅居德国,最近正好回国度假。当她从报纸上知道自己的老师黄昆逝世后,专程到八宝山为老师送行。“黄先生是我的老师,老领导,你不用知道我叫什么,只是一个学生来送别恩师。”

  没有喧哗,不留姓名。朴实的黄昆教出来的是朴实的学生。

  黄昆在学术上的成就有目共睹,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众所周知,并影响了几代人。

  从告别大厅出来时眼里还噙满泪水的王阳元院士说:“我是黄先生的学生。黄先生的治学方法对我一生都有影响。他研究问题首先要看清物理的本质,从最原始的问题出发,进行探索。他特别重视概念,这是黄昆先生治学的最大特点。不但影响到我,也影响到我对学生的培养。”

  在等候告别的队伍里排着朱邦芬院士。他和黄昆15年同在一个办公室工作。他对记者特别说到黄昆的治学:黄先生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化,把次要因素省略,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来构造一个简单的模型,并解决这个模型。

  85岁高龄的两院院士师昌绪今天特意来送别。不同的研究领域使他与黄昆没有过多的学术交流,但同为科学院的研究所所长,他很了解并且也很佩服这位兄长的治学态度和为人。

  大师的离去,是中国物理学界乃至国际物理学界的重大损失。朱邦芬说,我们现在缺少这样的大师。解放以后培养的年轻一代条件比较好,但要达到黄昆的成就还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大师,恩师,导师。王阳元还想再见黄先生一面。他从告别室出来没有离开,又排到了队尾。“我还想见恩师一面。”他第二次向恩师告别,然后他站进了工作人员的队列,目送恩师到最后一刻。

  黄昆一生淡泊名利,却为后人留下丰硕的成果和高尚的品格。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