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在逼着学生跳楼自杀?
高考悲剧年年上演,今年也没例外。今日有报道称,乌鲁木齐一复读女生因为感觉“没考好”从5楼跳下自杀身亡,让对其百般呵护的母亲独自在医院悲天跄地。
高考竞争激烈,以至每年高考出分的时候,哭一批笑一批,惨淡一批灿烂一批,那些难过的人以为自己下了地狱,那些高兴的人也以为自己真的到了天堂。如此次的乌鲁木齐女孩,笔者昔日的一位校友,也因承受不了压力,高考揭榜当天在家喝农药自杀。不论看到的,还是听到的,这些事情总是让人伤心难过。
沉痛之余,我们也不禁要问:究竟是谁在逼着学生自杀?难道仅仅因为这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吗?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因为感觉“没考好”就自杀,这或许是考生本身的一些问题,是她们一时无法找到适当的解决办法,是她们对自己太缺乏自信,所以只有选择以死来求得解脱。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导火索才可能激烈地爆发出来。如果我们将自杀的原因仅仅归结于考生的心理脆弱,盲目指责他们,似乎并不可取。
在中国,因为高考的特殊性,每年一度的高考,早已经不是学生本人的事件,而是寄托着社会、家长、学校与学生的期望值和价值感,再加上竞争与媒体的报道,显得整个社会氛围格外紧张。高考,几乎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因为,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在就业方面,用人单位对文凭有一定要求,有些人即便经验丰富、工作能力较强,就是因为缺少文凭,连报名资格都没有。加之,虽然当下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教育已有了很大发展,但文凭的限制和人们对职业教育、培训教育的态度,使职业教育还远远不能与高等教育相提并论。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在如此紧张的社会氛围中,家长不得不十分重视高考,看重高考的分数,考生们也就无法摆脱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考不上大学,这对于官二代和富二代来说,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出生在农村家庭的穷二代来说,考不上大学就意味着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挣不到钱,没钱就买不起房子,没房子就找不到好媳妇,看不起病,养不起父母,等等。于是乎,成绩好的盼望当“状元”,成绩不好的自然更不能轻言放弃。
诚然,正如有些网友所言,有些女学生,尤其是复读的女学生,其心理素质普遍脆弱,自尊心也极强。但是,我们认真分析这些惨剧可以明显看出,这些个考生自杀悲剧还是缘于高考的压力,而高考的压力来自于就业的压力。这是我们整个社会造成的,也是我们现在的教育造成的。
对于有些悲剧,尽管我们的家长可以作出改正,尽管也可以通过让心理医生步入等方式来干预考生的心理,但这终归是亡羊补牢的方法。其实,高考考生的分数相差几十分,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而一个人的能力,也绝对不可能仅仅体现在一张文凭上。只有社会不再用固定、统一的标准去定位人才,而使每个考生都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去开拓思路,多发掘自己的潜能,寻找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这样就能使考生视野开阔,心理健康,自然也就会减少自杀悲剧的发生。在高考仍然存在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以避免这类悲剧重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