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考英语标准化考试做出历史性贡献
作为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倡导者和主要创始人,桂诗春为我国应用语言学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同样为人所知的是对中国英语标准化考试的前沿探索。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考英语改革,桂诗春与李筱菊等一道引进国外语言测试理论和统计技术,在广东率先开展标准化考试试验,为我国考试研究科学化作出历史性贡献。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大量派遣公派人员出国留学。由美国举办的英语考试“托福”考试费太贵。于是,教育部委托原广州外国语学院研究一套英语考试系统——出国人员英语水平测试(EPT),由桂诗春和李筱菊主持。这套考试系统也获得了国际承认。
1977年恢复高考,不用考英语,大学里英语也不是必修。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决定改革高考。高考改革迫在眉睫,教育部自然就想到了曾主持EPT项目的桂诗春和李筱菊二人。广外再次被赋予英语标准化考试改革的重任。
所谓英语标准化考试,是指采用教育测量技术,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测量,符合标准化考试规范要求的大规模考试,目的是提供公认的客观标准,通过对学生英语运用的抽样检查来确定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
英语标准化考试改革怎么进行?桂诗春提出要贯彻“四化”原则:一是制度化,在北京成立考试中心;二是专业化;三是标准化,指分数转换的制度;四是电脑化。值得注意的是,成为高考“标准化”试验田的广东,率先采用标准分,首次使用电脑评卷。
1988年,国家教委认为,广东的试验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测量与统计理论的研究,给广东颁发了“标准化考试改革先驱”的牌匾。有人曾说“全国高考改革是从广东开始,广东高考改革是从英语开始,英语高考改革主要从广外开始。”
后来在高考英语改革的基础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李筱菊设计一份试卷,评估考察高校英语教学情况。这就是专业四八级和大学四六级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