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如是悼王山
乡情如是悼王山
燕赵悲歌一曲,京城顽主谁人,忽闻王山先生仙逝,黯然神伤,攀念乡情,零碎点滴,以为纪念。
之一
前年岁末,一同事写《狼牙英雄》需要素材,我陪他去邻村东楼山,闲聊之中,得知王山先生居然是本乡人。
回保定后,网上搜寻,找到王山先生的百度空间,斗胆留言,王山先生很快回复,片言之中,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赢得先生回复,幸甚。
之二
在先生的回复中得知,先生是王璞先生的弟弟,王璞先生是原望族王家后人,便明白了王山先生的前人家事了。
娄山王家书香门第,在易县是望族,家乡老人相传族中长者去世之时,时国民革命军29军长宋哲元亲自前来吊孝。抗日烽火燃起之际,族中之人多投笔从戎。后流落于台湾的著名金石书法大家王壮为先生,原内蒙古军区建设兵团副政委王前先生等皆出于王家。
壮为先生《玉照山房》系列便是源于族中传说。
山乡僻壤,深宅豪园,放眼神州,家风如是。
祖母系东楼山人,常言王家历代善行,后说事变之后,家人四散流离——实为为国为民分忧而去。
之三
王山先生成长于京城,离乡不远,归时不多。虽少染乡土,但是秉承家训,一袭家风是必然的。
王山先生能写出《第三只眼睛看中国》鸿篇,源于自身,与家世家风不无关联。
之四
幼时常去娄山,王家大院已划分为学校与大小民宅不等,历经世事变迁,尽是千疮百孔,往日繁华与恢弘气势,已经荡然无存。
自我离乡,四处奔波,有了些许见闻,常常扼腕痛惜——为故土不胜悲催。
家父幼时在娄山长大,说昔日娄山王家在南山之下还有一花园,青砖漫地,奇花异草,四季飘香,又有王氏祖坟,翠柏青松,可圈可点。
村中牌楼已经倒下半个世纪。高墙犹在多柴门之洞,瓦舍不存少昨日遗风。浩劫历经,一切不复返,这大概是王山先生少回故土的缘由吧。
之五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娄山处于古燕长城外,附近尉都、城阳、曲城、朔内等村名皆出于此。
圣山釜山与娄山咫尺,玉照山房便是诞生于此,山顶白石如玉,照王家影壁——相传为王氏旺家之源。
京城顽主,娄山问祖——家风、乡情一带而过。
先生文字,不敢妄言,惟有景仰,以为情故,沉痛之下,仓促成文。
之六
原打算今年夏天去京城拜访先生,做一个专题,但是尚未成行,竟噩耗传来,竟成憾事,不觉唏嘘,黯然泪下。
之七
故乡有云,人行不远,有一台为望乡台,为故去之人回首之地。
偶成四句,为王山先生送行,算是故里人情,如是:
山生劲草遮花径
玉润青堂映门庭
燕南墙下雹水急
望乡台前索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