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修补了村庄记忆
9月5日上午,侵华日军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张连红前往苏国宝家,为他送别。一同前往的,还有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宣传管理处处长刘燕军、“南京沦陷之初栖霞两座万人难民营”课题研究者戴袁支。
2002年夏天,戴袁支带领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调查了当年侵华日军第16、第13师团侵犯过的孟塘、桦墅、湖山等村庄,他们找到了曾得到丹麦友人辛德贝格帮助的苏国宝等人。
1937年12月6日,日本人侵入湖山村,包括10岁的苏国宝和家人在内的很多难民逃往辛德贝格参与建立的江南水泥厂难民营。苏国宝曾说:“这个恩情我一直记在心里,感谢辛德贝格!感谢丹麦!”苏国宝提供了43名遇难者的姓名,后经志愿者多次走访,共获得准确的64人名单。之后,苏国宝发动村民出资建立了民间第一座遇难同胞纪念碑。
“以往人们对记忆多集中在城市,但苏老的出现,修补了有关的村庄记忆。”张连红说,苏国宝的记忆力惊人,他能清楚地记得遇难者的姓名、年龄和特征,他的描述也与其他村民的口述相互印证。
戴袁支认为,苏国宝的描述,也为界定的时间提供了新的佐证。“以往说起,我们总会想到12月13日,但实际上,日军在12月6日,已经在南京周边的村庄进行屠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