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杨逸畴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18168574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23年03月07日

人物——杨逸畴

发布时间:2012-07-07 10:47:23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杨逸畴,男,68岁,江苏人,水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登山科学考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科考探险活动,前后20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图库江大拐弯峡谷,5次深入塔克拉干探险。

  他在我国特殊、边疆、空 白的自然科学领域研究中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特别在发现论证推出雅鲁藏布(图库)江下游大拐弯峡谷为世界之最,为发现雅鲁臧布江大峡谷为世界之最的第一人;发现和解释福建平潭石人碑、船帆石、花岗岩海蚀造型地貌为世界之最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地理发现和贡献。

  从温婉的江南到粗犷的青藏,杨逸畴先生走了一条常人认为不常规的路。如果让他回忆起江苏(图库)常州那方鱼米之乡的故土,高大结实的身材,黝黑的肤色,却在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是一个老青藏。确实,自打1959年第一次上青藏高原,杨逸畴先生就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浇灌在了这片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这片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书写了自己硕果累累的科学旅程。

  1935年,杨逸畴先生出身于江苏常州武进县鸣凰镇南周乡巷上村。战乱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磨砺了杨逸畴先生坚毅的性格,一直坚持的体育锻炼让他拥有了强健的体魄,《徐霞客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则让少年杨逸畴对大自然充满了无限渴望。1953年跨入南京(图库)大学地理系的大门,把青年杨逸畴带进了他一直梦想的科学殿堂。

  四年之后,杨逸畴先生来到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工作,这里是中国地理学界的最高学术机构。都是一幅好身板惹的祸,杨逸畴被领导“指”到了青藏高原,当时条件极度艰苦,科学上还是空白的青藏高原却给了年轻的杨逸畴一个极佳的舞台。从1959年开始,20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5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杨逸畴先生用他每一步的丈量,实现着他作为一个科学实践者的准则。

  在那样一个火热的年代,许许多多的科学工作者听从祖国的召唤,聚集到了青藏高原,进行综合科学考察。杨逸畴先生作为其中的一员从事区域地貌研究,在填补青藏高原地貌科学研究的空白,对高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高原区域环境的演变(湖泊、冰川、喀斯特、风沙、雅鲁藏布江河流方面)研究,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正是因为有了包括杨逸畴先生在内的许多科学工作者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对这块占我国国土面积1/4的土地有了基础的科学的了解。

  而前后20次进入青藏高原,数不清的高原反应,多少次穿越鬼门关,最后给了杨逸畴先生最丰厚的回报。1973年我国科学家第一次进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他是八人中的一个;1998年,杨逸畴先生徒步穿越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后的90公里无人区;而作为论证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第一人,杨逸畴这个平凡的名字将被载入史册,也被永久篆刻在中国世纪坛的白色大理石壁面上。

  青藏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一个号称“生命的禁区”,一个被称作“死亡之海”,但恰恰是这两个常人闻之色变的地方,构成了杨逸畴先生科学之旅完整的舞台。从1988年开始,杨逸畴先生五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对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塔里木盆地的环境变化,沙漠环境的变迁和人类文明兴衰等研究方面,以及沙漠腹地的探险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曾有一位科考队员说,他几次去西藏,都会被问道“是杨逸畴带人来了吗?”是啊!前后40年沫浴着高原的风,杨逸畴先生从青年走到了老年,青藏高原也成了他心中一个深深的情结。如果你问他下一次考察去哪里,看不出老的杨逸畴先生会用他响亮的声音告诉你,“古稀之年前希望去北极看看。”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杨逸畴同志,因长期野外工作积劳成疾,于2012年6月27日早晨7点40分在北京北大医院去世,享年77岁。让我们沉痛悼念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多年的野外战友杨逸畴同志!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教授一路走好天堂没有病痛


    写信时间:2012/12/04 16:15:25
  • 沉痛悼念杨逸畴教授!上中学大学时还曾看过他的相关报道呢。


    写信时间:2012/10/16 11: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