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察岗位:“啄木鸟”式的“警中警”
“人人怕他,却无人恨他。”这是五角场监狱的同事在微信朋友圈里给朱惠国的吊唁。
督察分队队长是朱惠国生前的最后一个岗位。监狱督察工作要求督察队员查摆问题不留情面、督促整改一抓到底。朱惠国担任警务督察分队队长以来,铁面无私,丁是丁卯是卯,有效提升了监狱警务执法工作质量。
记者了解到,督察工作涉及面广,一些问题往往是“常见病”“多发病”,容易反复。比如,单警装备佩戴不规范就是督察中的一个“顽疾”,有的民警不按规定佩戴,有的佩戴不规范,且屡禁不止。
对此,朱惠国从思想认识入手,教育民警,单警装备在执法过程中对罪犯是一种震慑,对民警是一种保护,是规范执法、安全执法的保障;在督察中,他及时把那些不规范的现象拍摄下来,进行网上通报;同时联合监狱相关职能科室,开展单警装备使用与维护专题培训、抓好佩戴使用考核公示。经过反复抓、抓反复,民警单警装备自觉佩戴、规范使用、主动维护的意识得到切实提高。
类似这种“啃硬骨头”的情况,在朱惠国督察工作中还有很多。
“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活动期间,监狱各党支部纷纷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听取党员对监区班子意见。有一次,“四平八稳”的会议氛围被朱惠国打破,“监区班子总体还不错,但还有很多地方要改进,比如,谈成绩多,谈问题少,谈也谈不具体、谈不深刻;考勤有时紧有时松,克服不了人情观念……”毫不避讳的发言在监狱领导面前很是扬了监区的“家丑”,从此他在同事中有了“一根筋”的外号。
正因为如此,监狱党委对朱惠国寄予厚望,在警务督察工作岗位上,他对各种问题隐患毫不留情、一抓到底,成为一名优秀的“警中警”。
上海市五角场监狱党委书记、政委胡国忠表示,督察工作严在平时,贵在临战,惠及长远,能有效避免执法漏洞,促进民警严格履职,说到底是对民警的最大呵护,对监狱法治的最大呵护。督察工作就像“啄木鸟”,啄木的过程虽然令人生畏,但去除的是“虫害”,呵护的是“树木”的生机。
为了帮助监区更好地改进和规范执法工作,朱惠国每次督察他都随身带着摄像机,对不符合规章的行为随时记录,对问题进行汇总梳理,及时向监区下发工作提示,要求大家对照检查、举一反三、限期整改。
胡国忠告诉记者,检查工作时,朱惠国把“坚持原则”摆在第一位,即使是私交较好的老乡、老同学,他也毫不手软、不留情面。有一次,他在督察工作中扣了老同学的分,抱怨的电话甚至打到了家里。对于这些,朱惠国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干工作嘛,难免得罪人,时间久了,同事们自然都理解了。
半个家在五角场、半个家在崇明
“他用生命完成了最后的发言,虽是绝唱,却精彩异常。”有一名同事这样悼念他。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去世那天,他朱惠国原本早已预约了专家,请好了假,带眼部受伤的儿子去医院就诊。当得知当天有会议安排时,他对儿子说:“单位有事,我怎么能不去!”不得已,妻子请假从崇明赶来,陪儿子去了医院。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当他在会场上作了人生最后一次发言之后,却倒在了自己热爱的岗位上。
朱惠国所在的五角场监狱在城里,而妻子施振英却在老家崇明工作,难以调动进城。为了工作,夫妻俩商量着“一家两制”,儿子跟着朱惠国生活,父母和老家的事情交给妻子照料。小家庭就此一分为二,隔江相望,半个在五角场,半个在崇明。为了让朱惠国安心工作,体弱多病的妻子揽下了家中的大活小活,挑起了赡养朱惠国年迈父母的重担,周末两地奔波,成为“周末夫妻”。
在施振英眼里,朱惠国虽然没有显赫的官位,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在她心中,他是父母的好儿子、儿子的好爸爸、她的好丈夫,更是一个好警察,他努力承担起了每一个角色。
2007年开始,朱惠国的血糖越来越高,只得注射胰岛素,每天往自己的肚皮上扎针。
“我担心他的身体,有时提出让他请假休息两天,他总是板起脸说,没有工作哪有家,人到中年,谁没有小毛小病的?”施振英告诉记者,朱惠国性格开朗,热情好客,做事利索,非常较真。正是这种真性情,才让惠国对周围亲人、朋友有一颗火热的心,才让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保持着火一样的热情。
微信朋友圈里,有人这样评价朱惠国:“总也抹不去,他较真的模样;总也忘不了,他严苛的神情!朱惠国同志走了,但他燃烧一生所散发出的光和热却让我们那么留恋。他用一生历练守夜人的酸甜苦辣,付出满腔热忱,谱写忠诚本色,又让我们那么鼓舞。”
上海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郑善和表示,当前司法行政工作正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改革攻坚期和职能拓展期。攻坚克难、转型升级、干事创业,需要一批又一批像朱惠国同志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