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一生风流,曾蓄有妻妾多人
蒋介石一生风流,曾蓄有妻妾多人,离异后,他对姚冶诚、陈洁如等妾室都照顾有加,独独对为他生下亲生儿子蒋经国的发妻毛福梅十分薄情。
毛福梅出身奉化望族,比蒋介石大五岁,是个秀外慧中的传统女子,温顺贤淑,在家侍奉婆婆、照顾幼子,对蒋介石的风流忍耐有加,却没得到任何回报。婚后,她身心颇受折磨,曾几次被家暴。
左一毛福梅,中为蒋母抱着蒋经国,右一蒋介石
离婚后,毛福梅本着“从一而终”的信念,坚决不肯离开溪口蒋家,在读经诵佛的枯寂日子里打发着余生。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带着宋美龄及时撤往远离战火的重庆,还派人将寓居苏州的前妾室姚冶诚接来重庆安置,却未对留守奉化溪口老家的毛福梅做出任何安排。
1939年12月12日,日机突然轰炸当时还未沦陷的浙江宁波地区,并重点轰炸了蒋介石的溪口镇老宅,蒋宅的丰镐房和乐亭别墅均遭破坏,毛福梅在逃难之际被炸毁的围墙倒下砸死于丰稿房后门口,死时孑然一身,第二天才被人发现。
蒋经国闻讯后,赶回家中治丧,在母亲生前礼佛诵经的摩珂殿旁,建起一座圆形大墓。
由于毛福梅地位尴尬,蒋介石怕爱吃醋的宋美龄因此事产生嫌隙,发电报要蒋经国丧事一切从简,“秘不发丧”,最终,报上连讣告也没登,毛福梅的墓碑上也仅刻有“显妣毛太君之墓 男经国敬立”字样,未出现半个“蒋”字。
直到蒋家父子离开大陆前夕,在溪口镇重修家谱,才将毛福梅以“蒋母王氏义女”、“蒋介石义姊”身份载入《溪口蒋氏家谱》,而在这本家谱上,宋美龄才是独一无二的蒋夫人。
蒋孝严回大陆祭奠祖母毛福梅
正因此事,蒋经国与宋美龄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不过,内心隐忍的蒋经国当时并未流露出来,而是暗中写了一些纪念文章怀念母亲、寄托哀思,直到蒋介石身后,宋美龄意欲与蒋经国争权,颇有权谋手段的蒋经国才施压架空了宋美龄,令她不得不远赴美国、隐居终老。
1、蒋母为壮大门楣,结姻奉化望族毛氏
蒋介石的父母年龄差距较大,8岁时,他父亲蒋肇聪就去世了,其母王采玉是蒋肇聪三娶的续弦妻子,过门后生了二子二女,蒋介石是她大儿子。
蒋肇聪身后,前妻之子蒋介卿已经成年,与后母关系不和,仗着成年儿子的身份和族人的支持,拿走了蒋家最赚钱的玉泰盐铺和钱庄,只分了二十多亩竹林、薄田和老宅中的小楼“丰镐房”给王采玉母子。
蒋介石与母亲王采玉
王采玉一人拉扯着四个年幼的孩子,生活十分艰辛,不久,其幼女蒋瑞菊和幼子蒋瑞青先后夭折,只剩下蒋介石这个半大少年可以依靠。
而蒋介石却偏偏顽劣成性,整天惹是生非,在镇上有“瑞元无赖”之称。
他们孤儿寡母,又家底单薄,在溪口镇本来就被人瞧不起,加上蒋介石颇为捣蛋,常闹出恶作剧,更是到处遭人白眼耻笑,让王采玉跟着受了不少委屈。后来,她听说娘家嵊县葛竹村的王氏宗祠里请了名师设塾授课,便送蒋介石去娘家读书,哪知13岁的蒋介石却在那里害起相思病,说他与12岁的表妹毛阿春早朦胧生出情意,还放话说要娶毛阿春为妻。
王采玉闻讯后,为了成全儿子,便托媒前往岩头村毛家提亲,毛阿春的母亲蒋赛凤是蒋肇聪的堂妹,嫁给了岩头村的毛凤阳,因毛凤阳早死,蒋赛凤常带女儿回溪口镇娘家,毛阿春与蒋介石自小相识,也算是青梅竹马。
哪知身为堂姑母的蒋赛凤却根本看不上蒋介石,不但一口回绝,还毫不客气地对媒人嘲笑说:“阿嫂也真作孽!这样不争气的歪胚不好好管教,还对他依头顺脑来提亲,将来变成败家子,有的哭呢!我有十个女儿也不会嫁给他的,让他死了这份心吧!”
媒人碰了一鼻子灰,将这番话原原本本带给王采玉,王采玉如遭奇耻大辱,感到无地自容,发狠说道:“赛凤把我家阿元看做虫,我一定要在她眼皮底下挑个好媳妇。”
岩头村最有身份名望的人要数当地乡绅毛鼎和,他经营一家规模不小的南货店,家境富庶、受人景仰,比蒋赛凤的夫家强出许多,二女儿毛福梅尚待字闺中,因此王采玉隆重托表哥去说媒。
毛鼎和的眼光要胜蒋赛凤一筹,他认为溪口蒋肇聪家曾是镇中十甲富户、缙绅人家,虽然家道中落,但名望犹存,蒋介石虽有顽劣之称,毕竟还未长成,看起来人极聪明、一表堂堂,将来说不定能成大器,因此一口答应了婚事。
毛福梅当时19岁,比蒋介石大了整整5岁,她性格恬淡、性情温顺、相貌端庄,自幼裹了小脚,是个严守“三从四德”礼教的传统女子,当下便由父亲作主,嫁往蒋家。
这门亲事令王采玉母子扬眉吐气,王采玉对毛福梅这个儿媳妇也格外器重。
但蒋介石当时还是个懵懂少年,成亲当日,花轿抬着新娘来到蒋家门口,作为新郎的蒋介石不但没有前去迎接,还跟着一群看热闹的孩童挤到天井里去抢爆竹蒂,引得亲友们哄堂大笑,闹出一场不大不小的笑话。
2、短暂的恩爱时光,曾在宁波一同读新学堂
由于年纪太小,成亲当晚,蒋介石睡到母亲床上,把刚娶来的新娘忘到了脑后,竟让毛福梅独守空房。
蒋氏故居
不过夫妻二人的关系一开始还不错,据《陈洁如回忆录》记载,毛梅福曾告诉陈洁如,新婚后有两个月时间,她与蒋介石算是处于蜜月期,当时蒋已从私塾退学,每天带她到外面玩耍,相伴看风景逛庙宇,感情很好,但王采玉看到儿子婚后荒废学业,便责备毛福梅带坏了儿子,骂道:“我没有好米来喂懒嘴。你这样成天跟一个男人到山间庙内,到处嬉游玩乐,真是一个不知廉耻的贱女人。从今天起,我禁止你再浪费我儿子的时间,除非你能担保他的前程。”
这个故事与陆游、唐婉的爱情悲剧有异曲同工之处,从此之后,毛福梅不敢再与丈夫当众亲昵,而是表现得格外勤快懂事,跟着婆婆吃斋念佛,处处显出贤良风范,她的贤惠能干很快得到了婆婆和身边人的肯定,她也因此找到了自己在蒋家的定位。
溪口镇蒋氏故居
1903年,16岁的蒋介石科举落榜后,对新学产生兴趣,他前往奉化凤麓学堂读书,带着毛福梅一同前往,想让裹小脚的妻子也接受新学启蒙。
第二年春天,蒋介石又入读宁波箭金学堂,也带妻子同往,还特地请同学的妹妹林瑞莲给毛福梅当家庭教师,教她读书识字,节假日里,夫妻二人一同去天童、育王、报国寺等处游览和上香。
这些温情岁月给了毛福梅美好的回忆,但她与蒋介石的夫妻之缘也几乎就到此为止,蒋介石对年长许多、端庄圆润的毛福梅不算太动心,数年之后,他便不再把毛福梅放在眼里。
1906年,蒋介石因帮母亲抗租被关入县中大牢,一怒之下,他剪去辫子,决心出洋学军事,虽然身边亲友纷纷劝阻,王采玉却毅然变卖家产、帮助儿子出洋。
3、新欢不断,与发妻反目成仇
在日本留学期间,蒋介石的眼界与想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早把从不出溪口镇一步的妻子抛在脑后,回家看到毛福梅便觉碍眼。
一次,他从日本放假回来探亲,与妻子争吵,毛福梅顶了两句嘴,向来脾气暴躁、爱动手打人的蒋介石一脚踢去,正中已经怀孕数月的妻子腹部,当夜便小产了,毛福梅痛苦万分,王采玉也责骂蒋介石不孝。
为了满足母亲抱孙子的心愿,蒋介石只得勉强与毛福梅和好,不久,毛福梅又怀孕了,1910年,毛福梅生下了儿子蒋经国,这也是蒋介石唯一的孩子。
从日本归来后,蒋介石在沪督陈其美部下任沪军第五团团长,1911年在法租界一处妓院里结识了当“细作娘姨”的姚冶诚,将她纳为侧室。
姚冶诚
姚冶诚没有文化,但为人颇为慷慨义气,在蒋介石流亡之际,常出资相助、不离不弃,因此蒋介石对她很是感激,终生对其怀有敬爱之情。
姚冶诚一直没生育,后来遵蒋介石吩咐,抚养蒋纬国为子,1929年,蒋介石为他们母子在苏州南园的蔡贞坊建了一栋别墅居住,因为关心蒋纬国成长,蒋介石一直与姚冶诚书信来往不断,去台湾后,姚冶诚跟着任台湾装甲兵司令的蒋纬国一起生活,蒋纬国对她母子情深,连墓地都修在一起,因此姚冶诚晚年还算安逸。
晚年姚冶诚与蒋纬国夫妻
1919年,30岁的蒋介石在上海张静江家中遇到14岁的女学生陈洁如,对她一见钟情、热烈追求。
为达到与陈洁如结婚的目的,他回家对发妻毛福梅横加指责,甚至动手殴打妻子,为了挽回丈夫心意,1919年4月,毛福梅带着蒋经国曾到上海小住数日,但蒋介石对他们母子很冷淡。
1921年,蒋介石与陈洁如订下婚约,誓欲与毛福梅离婚,由于有婆婆王采玉的支持,毛福梅坚决不肯答应,蒋介石再次动手打了妻子,气头之上,还要打儿子,毛福梅护子情切,竟然第一次还了手。
性情暴躁的蒋介石因此怒不可遏,他在日记中写道:“经国母子不遵教回家,见其母之人影足音,刺激暴发,嫌恶之情不可制止。而又惜爱其子,不准教训,与我为难,痛恨之心,无以复加。逼我争斗,竟与我对打。此恨终身不能忘却,决计离婚,以免痛苦。殴打之后,自伤元气,诚自寻苦痛,犯不着也……”
他当天写了一千多字的长信给毛福梅的哥哥毛懋卿,坚决要求离婚,而王采玉因此事急怒得病,蒋介石只得暂不提起此事,1921年6月,王采玉卧床一个月后与世长辞,几天之后,蒋介石找来族人,以“离婚不离家”的条件,同意毛福梅接着在蒋家旧宅居住,当众断绝夫妻关系,当年年底,蒋介石与陈洁如在上海举办了婚礼。
蒋介石与陈洁如
1927年,蒋介石为了达到与宋美龄政治联姻的目的,把陈洁如送往美国留学,在奉化县政府正式备案与毛福梅离婚,并在报纸上登出一份《蒋中正启事》,声称:“各同志对于中正家事,多有来函质疑者,因未及启蒙复,特此奉告如下———民国十年,原配毛氏与中正正式离婚。其他两氏,本无婚约,现在与中正脱离关系。现除家有二子孙,并无妻女。惟传闻失实,易滋淆惑,特此奉复。”
蒋介石与宋美龄
也就是说,在蒋介石心里,1921年起,毛福梅便不再是他的妻子了。
4、母子情深,蒋经国欲“以血还血”
蒋介石不但对姚冶诚长情,对陈洁如更是深情款款,抗战期间曾与陈洁如在重庆旧情重燃,晚年还让蒋经国为陈洁如在香港购大宅居住,并给旧爱寄去情书一封,称“往昔情意,未尝须臾去怀”,独独对毛福梅薄情,大约他始终没有对发妻动过真心。
毛福梅虽然夫妻缘薄,但与儿子蒋经国相依为命多年,却母子情深。
蒋经国从小将父亲的所作所为看在眼中,对母亲心生怜惜,尊敬有加。1925年,年仅15岁的蒋经国前往苏联留学,不久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1927年,蒋经国发表公开声明,要与蒋介石断绝父子关系。
蒋经国
离婚后的毛福梅,一直孤独地住在溪口镇蒋宅,和蒋介石妹妹一起,整天在摩珂殿诵经,在“丰镐房”主持蒋氏家务。族中人生活困难的,每月可向丰镐房领取100斤谷子,平时她热衷于修路、修桥、修茶亭,乐善好施,镇上人均称她为“大师母”。
毛福梅性格温和宽厚,虽然被蒋介石抛弃,却一直自视为“蒋家人”,蒋介石与宋美龄同回溪口时,她便特地下厨为蒋介石做他喜欢吃的鸡汁芋艿头等家乡菜,还每年托人寄几十斤奉化产的芋艿头、咸菜给远在南京的蒋介石。
1935年,蒋经国在苏联报纸上刊出一封给母亲的公开信,称:
“亲爱的母亲:
您把我送到莫斯科已经有十年了……1927年您给我的信要我马上回家,这个要求到今天还未能实现。但是您的儿子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道路,他也永远不会回来了,他也许永远不会再落入父亲那个笨蛋的手中,去做一个可怜胆小的孩子,您的孩子正要以坚定的决心在中国革命的大道上勇敢地逐步前进。
……每当我看到别人家庭的幸福,就常常会想起生我的母亲。……母亲!您还记得吧?是谁殴打您、抓住您的头发将您从二楼拖到楼下?那不是他蒋介石吗?”
蒋介石看到这封信,怒不可遏,但又无可奈何。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后,被软禁的蒋介石写下了三封遗嘱,其中给蒋经国、蒋纬国的遗嘱上,他语重心长地写道:“我一生惟有宋女士为我惟一之妻,如你们自认为我之子,则宋女士亦即为两儿惟一之母。我死之后,无论何时,皆须以你母亲宋女士之命是从,以慰吾灵。是属。”
此时,蒋经国的生母毛福梅仍然好端端地住在溪口,但蒋介石却要求蒋经国、蒋纬国只能认宋美龄为母,一定程度上,他是出于政治需要。宋美龄身后的家族势力和对美国的影响力是蒋介石飞黄腾达的最大原因,他希望为自己的儿子保留这种“外戚势力”。
虽然是政治联姻,但宋美龄与蒋介石二人将政治野心与婚姻爱情融为一体,既是同盟、也是夫妻,表现出了深厚的情意,至今,南京城秋色中仍然流传着“美龄项链”的传说。
南京“美龄宫”秋色
虽然并不喜欢毛福梅母子,子息不旺的蒋介石却只有蒋经国一个传人。为了家族的传承,父子早生嫌隙的蒋介石别无选择,1937年初,国共第二次合作时,蒋介石提出条件,要苏联批准蒋经国回国。
毛福梅与蒋经国、蒋方良、蒋孝文
1937年4月,蒋经国得以携妻儿回国,毛福梅在多年孤寂的生活后重拾亲情,忽然儿孙满堂,不禁喜极而泣,特地在丰镐房为蒋经国、蒋方良补办了婚礼。
三个月后,抗日战争爆发,江浙一带陷入战火,蒋介石带宋美龄退往西南大后方,将姚冶诚与蒋纬国接到重庆,却没有为毛福梅做安排。在江西主政的蒋经国怕母亲遇险,派人将她接到江西,但一段时间后,毛福梅生活不惯,又重返了溪口镇。
1939年,日机多次对尚未沦陷的中国城镇进行大轰炸,溪口镇由于是蒋介石故乡,也成为日机轰炸的目标,12月12日,毛福梅听到警报声后出门,已出弄口,忽然想起丰镐房的门未锁,返回锁门时,日机炸弹命中丰镐房,围墙倒下,砸中毛福梅,直到第二天才被人发现。
蒋经国收到电报后,火速回乡治丧,却又收到蒋介石的一封电报,要求他“一切从简、秘不发丧”,说是怕日本人拿毛福梅的死来做文章,为了考虑宋美龄的感受,蒋介石也不同意蒋经国在墓碑上刻“蒋”字。
最终,蒋经国未能在报纸上刊登讣告,1500余乡人在溪口镇自发为行善一生的毛福梅送葬,她的墓碑上简单地刻着“显妣毛太君之墓 男经国敬立”几个字,不见半个“蒋”字。因痛惜母亲惨死,蒋经国还在丰镐房母亲被砸的地方,立碑一块,上写“以血洗血”四个大字。
5、以“义姐”身份入《蒋氏家谱》
1949年,蒋介石离开大陆前夕,回溪口镇修蒋氏家谱,对如何记载毛福梅大伤脑筋,最终,在吴稚晖的建议下,他命人在家谱里写下毛福梅为“蒋母王氏义女”、“蒋介石义姐”,将蒋经国记在亡弟蒋瑞青名下为嗣子,而蒋纬国才是家谱上蒋介石的儿子,宋美龄是家谱上蒋介石唯一的妻子,姚冶诚、陈洁如没有任何名份。
蒋氏父子回乡修订家谱
这给蒋经国内心带来了莫大遗憾,他个性隐忍,深知自己势力未稳,不能和孔宋家族抗衡,一直暗中积蓄力量,甚至不敢在日记中写下自己对母亲的怀念,长期与宋美龄虚与委蛇。
表面上看起来,正如蒋介石期盼的那样:宋美龄对蒋经国“视为己出”,蒋经国对宋美龄“惟命是从”,蒋经国的两个小儿子长期在士林官邸居住,与宋美龄祖孙情深,宋美龄对蒋经国的儿女们也投入了不少真情。
但蒋经国的内心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生母,对生母毛福梅的遭遇更是愤愤不平。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故,蒋经国在葬礼上当众宣称,蒋介石的灵柩暂厝桃园县大溪镇,将来回大陆入土为安,“拟将先父与母亲合葬在一处”,这句话令在场的人都感惊讶,在台湾人的眼中,宋美龄才是蒋经国的母亲,而宋美龄却很清楚,蒋经国口中所说的“母亲”绝不可能是她,这让她非常心寒。
4月28日,在蒋介石死后第23天,蒋经国便集合国民党全体中央委员召开临时会议,宣布取消国民党总裁称号,彻底架空了宋美龄,打消了她想以蒋介石遗孀身份接位国民党总裁、从而留在台湾政界的念头。
为了避免更大的难堪,宋美龄立刻跟着姨侄孔令侃远赴美国隐居,以画画、写字为消遣,在枯寂平淡的日子里打发余生,直到106岁病故,在美国葬入了宋氏家族墓地。
虽然蒋介石生前对毛福梅绝情断义,绝不承认毛福梅是他妻子,可由于蒋经国的主张,由于眼下的蒋家后代都有毛福梅的血统,将来,说不定有一天,他们俩还是很有可能在地下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