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磊石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11571946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12月05日

黎磊石院士是湖南浏阳人,是著名的浏阳“兄弟三院士”之一

发布时间:2011-05-07 00:39:45      发布人: jackson

浏阳“兄弟三院士”之一黎磊石逝世

黎鳌(右)、黎介寿(左)、黎磊石(中)三兄弟分别获得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和1987年全军科技奖。新华社发(资料图片)

 

 

浏阳“兄弟三院士”之一黎磊石逝世

黎磊石院士(左二)在查问92岁的琚逸芳的病情(2007年2月5日摄)。新华社发

 

  3月16日7时58分,一代医学大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磊石,因患肿瘤长期医治无效溘然与世长辞,享年84岁。

  黎磊石院士是湖南浏阳人,是著名的浏阳“兄弟三院士”之一。医学界对黎磊石院士的去世深表痛惜。

  一生成就辉煌享誉中外

  黎磊石1926年10月出生,1949年4月参加工作,1963年4月入伍,1981年4月入党,技术1级,文职特级,南京总医院副院长。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学家,主任医师,教授。中华肾脏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创始人之一。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国际肾脏病学会原理事,亚洲太平洋地区肾脏病学会理事,香港内科学荣誉院士,2003年获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黎磊石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是首批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6年获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999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医生,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中国医师奖。他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出版《中国肾脏病学》等专著13部,有6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黎磊石院士的过世, 使医学界痛失一位学术巨擘。听闻黎院士去世的消息,南京军区总医院以及南京整个医疗界悲痛万分。从医50年来,黎磊石院士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传奇,把医德修行作为终生课题,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作为终生追求,以大爱仁心,为万千患者送去健康和笑容。 黎院士说:“在一个具有道德感的医生面前,歌星和纤夫,总理和士兵,没什么不同。” 做医生就要爱病人,是黎磊石院士生前恪守的从医信条。

  四川伤员:“黎院士在电梯门口等我”

  当听到黎磊石过世的消息时,远在四川绵竹金花镇的李涛在电话里一阵沉默,几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话语中带着哭腔。“太可惜了,像黎院士这样的活佛应该再活几十年的。”

  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李涛被从废墟中救出送往医院。在医院,李涛被查出患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急性肝损伤、急性肺损伤等,生命垂危。医生说,就算救回了命,左臂因长期受压迫,肌肉坏死,恐怕也保不住了。

  被救出后,李涛常常被噩梦惊醒。当他被抬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时,一个细节让他的心放了下来。“我被送到了肾脏科,电梯门打开的那一刹那,我看到了满头白发的黎磊石院士站在门口等着我,从眼神中能读出关切。我曾在电视上看过他,有这么顶级的专家为我看病,我感到自己有救了。”李涛回忆说。

  在军区总医院,李涛得到了最好的治疗,每个科室都派出主任医师为他会诊。在他最严重的时期,年过8旬的黎磊石每天都会来查房,亲自询问病情,制订治疗方案。到了后来,李涛脱离危险的时候,黎磊石还是坚持每周两次到他床边。

  在南京医生的精心治疗下,2008年8月1日,李涛出院了,原本可能要被截去的左臂也保住了。 “希望黎老一路走好。”李涛在挂电话前说。

  52岁“高龄”转攻肾脏病研究

  俗话说“人过中年不学艺”,然而从事了20多年热带病和血吸虫病研究、并已拥有权威地位的黎磊石,却在52岁时决定转向肾脏病临床研究。这在当时实在难以理解。黎磊石一语道出心声:“经过这么多年发展,血吸虫病治疗在我国已经逐渐成熟,但肾脏病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我要做病人最需要的医生!”

  在今天,治疗肾脏病的人都知道一种叫雷公藤的名药,但有多少非医学界人士知道黎磊石在雷公藤的发明中所作出的贡献? 在一次查房中,黎磊石发现一名用雷公藤治疗风湿性关节痛的病人,治疗前存在的合并严重蛋白尿症突然消失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激发了他的创新灵感。随后黎磊石即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证实了雷公藤是一种具有独特免疫抑制功效的药物,对肾病治疗有显著帮助。

  但雷公藤也有剧毒,黎磊石不避危险,每天亲口尝毒,有一次他差点晕厥过去。最终他掌握了雷公藤对治疗肾脏病既有效又安全的剂量。

  为了拯救更多肾脏病患者,内科医生黎磊石还顶着压力和非议涉足肾移植领域研究并获得成功,从最初的每年移植十几例发展到突破1000例,黎磊石用20年时间奇迹般地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40年的发展历程。

  医学界对黎院士去世表示痛惜

  得知黎磊石院士去世的消息后,医学界同行纷纷表示震惊和惋惜。“视病人如亲人,这是黎磊石院士几十年来一贯的准则。至今军区总院肾脏科还执行着黎磊石的‘不唯洋、不唯上、唯求实三准则。”昨天江苏省中医院肾脏科主任孙伟接受采访时说, “黎老师的离去,是医学界的一大损失。黎院士在肾脏病学界的地位无人替代,是公认的医学泰斗,揭开了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内涵,创造了非常大的奇迹。他的离去堪称肾脏病研究领域的一大损失。”

  “今后再也没有机会聆听老人的讲课了。”孙伟回忆说,上个世纪90年代,他曾经在军区总院黎院士的科室进修,黎老师的讲课常常用实际的病例,做深入浅出的剖析,逻辑性和知识性非常强,每一次讲课都能学到很多的知识。“听过的这些讲课,至今历历在目。”

  在军区总院采访时,一些患者在得知黎院士去世的消息后,眼圈不由得红了起来。“老爷子是个好医生,对下面的医生护士很严厉,对我们病人却非常热情、负责,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老专家,走得太可惜了……”一位患者说,希望老爷子一路走好。综合新华社、《现代快报》报道

全国独一无二一家三兄弟皆院士

 

  在中国医学界,提起“黎氏三兄弟”的名字,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三个中国工程院院士——黎鳌(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黎介寿、黎磊石三个同胞兄弟!三兄弟的老家在湖南浏阳。老大黎鳌于1995年当选,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老二黎介寿于1996年当选;老三黎磊石于1994年当选,还是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

  1937年,黎氏兄弟的父亲因心脏病辞世。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断绝,母亲只好带着正在读小学的老二黎介寿、老三黎磊石去长沙投奔他们当中学教员的伯父。可伯父有6个孩子,尽全力只能解决母子三人的吃饭问题。好在黎氏两兄弟学习十分刻苦,最终考上了优秀学生可以免费的长郡中学。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读完高中的黎介寿、黎磊石不忍心再拖累伯父与母亲,按照自己的志趣,分别考取了不收学费还管饭的机械化学校和东方语言学校。然而,两所学校均在千里之外的重庆,上百元路费从何而来?无奈,兄弟俩只好写信向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在江西中正医学院当助教的哥哥黎鳌求助。

  黎介寿、黎磊石接到哥哥的来信,便一起到了江西。黎鳌多方奔走,让他们当上了一家医院的检验练习生。白天,他们在医院里干一些洗瓶子之类的杂活,挣钱糊口;晚上,黎鳌则在昏黄的油灯下,指导他们复习功课。一年之后,介寿、磊石终于不负哥哥的苦心,双双以优异的成绩叩开了中正医学院的大门。

  在以后的岁月里,三兄弟靠着这非同寻常的亲情,将一个个风雨如晦的日子踩在了脚下。老大黎鳌成为著名的烧伤外科专家,曾任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主任,黎鳌亲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烧伤病房,人们尊他为中国烧伤学界的泰斗。遗憾的是,他于1999年不幸去世。老二黎介寿,被人称作中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他是亚洲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老三黎磊石,比黎介寿小两岁,他所开创的中国肾脏病学,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三个同胞兄弟,成为中国也许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院士三兄弟。(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