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师许麟庐子女将95岁老母亲告上法庭,原因:利益,钱财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 孟郊《游子吟》
但丁曾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父母之恩比天高,比海深,古有黄香扇枕温衾,现有小王鑫捐髓救母。在动物界,更是有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亲情,也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有了它,一个家才算完美无缺。
然而,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真正有几人能做到保持初心呢?就像大画家齐白石大师的关门弟子许麟庐老先生,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自己去世后,几个孩子竟然为了争夺他留下的财产,将自己的亲生母亲告上法庭,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变得支离破碎。
展现绘画天赋
1916年,许麟庐出生在山东蓬莱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老来得子,给他取名得麟,希望他聪慧睿智,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他也不负所望,无论在学习还是在其他方面,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特别是在书法绘画方面,许麟庐从小便自成一派,特别有大师风范。
然而因为生计原因,长大后的许麟庐并没有继续走上艺术道路,而是遵循父亲要求先后进入了织布厂和面粉厂当文员。工作之余,常常带着画板去郊外写生,他特别喜欢画花鸟虫鱼等小动物,而且观察的非常仔细,笔下的画作也越来越成熟。
后来因为他对商业运作实在提不起兴趣,在一次与父亲的争吵中,辞去了工作,从此,就专心致志的研究起书法和绘画起来。慢慢的,许麟庐的书法绘画在十里八乡开始有了名气,时不时的也有些乡绅官员上门求字画。
然而,他总觉得自己所作的画有一点不足之处,具体哪个地方不好,又说不上来。直到有一次,他在书店偶然看到了印刷在纸上的齐白石大师的作品,一下子醍醐灌顶,他所作的画,只是神似动物,却没有神。受到感触后,经过反复练习,他笔下的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开始渐渐散发出光彩。而他内心也有了拜齐白石为师的强烈愿望。
拜齐白石为师,成就国画大师
1945年,许麟庐举家迁往北京定居。在此期间,他认识了自己的夫人王龄文,夫妻俩相濡以沫,十分恩爱,先后生育了8个子女,夫人也十分支持他的创作,独自包揽了家中事务,从不让许麟庐操心一分,许麟庐曾说:“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夫人,家中所有的事都是她在为我挡着,我定不会辜负她。”
有一次在机缘巧合下,许麟庐认识了著名画家李苦禅先生并与其成为了好友,在其穿针引线下,许麟庐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大师齐白石先生。见到齐老后,许麟庐拿出自己的书画求指点,齐老看后并不言语,只是示意许麟庐当场绘画一幅,结束后,齐老连连点头,他说,许麟庐的画作自有大师风范,只要稍加指点,日后前途不可估量!之后更是不顾自己的高龄,将许麟庐收为关门弟子!
许麟庐谨遵齐老的教诲,在齐老的指点下,进步神速,而他也陪伴齐老长达13年之久,直至齐老过世,两人亦师亦友,在当时成为了绘画界人人口中相传的一段师徒佳话。许麟庐牢记白石老人的教导“学我者生,似我者亡”,他的画作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的同时,又发展传统,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
许麟庐的画作无论大幅小品,看似随意挥就,却又不失章法,浓淡相宜,干湿互济,疏密穿插很有技巧,可谓是满纸豪情,令人赞叹!他的作品也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画展,在国内外不少博物馆、美术馆、纪念堂馆、等均有收藏。在当时,不少报刊、电视台也有专题介绍,国外许多博物馆和收藏家也视之为珍品。自此,他成为了真正的国画大师!
巨额财产纠纷,孩子将母亲告上法庭
2011年8月9日,许麟庐因病去世,享年95岁,生前他立了一份遗嘱,等他去世后,所有的东西都归夫人王龄文所有。其实他一生沉迷画作,并没有留下什么实际财富,但是却留下了72件字画和3把紫砂壶,其中包括齐白石书画24幅,另有徐悲鸿等著名画家作品,这些字画总估价约为21亿元。他将这些全部留给夫人,也算是给了夫人最好的老年保障。
俗话说养儿防老,可王龄文并没有等来儿孙的孝敬,2012年7月,一封《律师函》彻底让她懵了。律师函上写明,王龄文手中的遗嘱是假的,要求分割许麟庐老先生留下的墨宝,案件在北京市丰台法院进行了审理,后又被移送至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法院判决遗嘱成立,并不存在造假。8个子女不服,后又在北京二中院进行第三次上诉,从2012年到2017年的5年里,出庭打官司成了王龄文最常做的事情,前前后后经历了5次开堂审理。
王龄文已经是95岁的老人了,还得为此事奔波劳累,更让人痛苦的是,状告自己的,竟是自己悉心教导的儿女,她可能永远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平时那么乖巧的孩子,最后会和自己反目成仇。尽管每次的判决,自己都是胜诉方,但是她知道,其实自己已经输了,她输掉了她和孩子原本美好的一切,晚年她只能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走。
认识王龄文一家的人都说,王龄文的孩子看着都比较孝顺,家庭也很和睦,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对老母亲。而且,许麟庐和王龄文夫妇为每个孩子都在北京买了房,生活虽谈不上大富大贵,但还是略有薄产的,如果他们的老父亲泉下有知,一定会觉得寒心。
作为子女,我们不禁要审问自己,亲情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维护亲情的重要条件?是爱,还是利益,为了钱财,我们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管不顾了吗?而作为父母,也需要反思,为什么自己的子女会为了利益和自己反目成仇,是不是在从小到大的养育过程中,没有及时给到应有的教育。这是一场利益与亲情的较量,钱财没了,我们可以再赚,但亲情没了,那真的什么都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