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籍战地女医生回忆:战友将我从炮灰中扒出
女医生成长为勇敢战士
虽说是医学专科学校毕业,但1947年参军时,杨琳还是个柔弱的女青年,战场上血与火的残酷与惨烈,让她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地医生。
杨琳在回忆中,最先想起的就是自己在紧急辙离中掉队、找部队的经历。1948年,在长春被围困后,国民党又派出了好几个师前来增援。一天深夜,杨琳所在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要在10分钟内撤出战场。杨琳坐在堆满药箱子的大胶皮轱辘马车上,颠簸中,她感觉自己一下子“飞”了出去……她急呼车夫老徐。紧急辙离中不能停车,老徐喊道:“鞭子甩给你,你抓住鞭子我把你拉上来!”正当杨琳抓住鞭子时,照明弹打到夜空,她一害怕又趴下了。没想到这一掉队就是一百多里地,杨琳拄着棍,走了一天一夜才赶上部队,她哭了。领导批评她:“就这点儿小事还值得哭!”此后,杨琳在战场上再也没掉过泪。
战地遗憾——
炮火前线有麻药就好了
“忍耐一下,忍不住就喊吧。”轻柔的安慰中,杨琳为负伤的战士们挖出子弹、包扎伤口。战争中的惨烈让人不能忘记,而战友们的伤痛,更是痛在战地医生的心头。而今,杨琳反复地对记者说:“如果当时有麻药就好了……”
战场上,杨琳救治了数不清的战友。“真正的前线没有手术室。”杨琳说,战地医生的主要任务是临时包扎、止血,再有就是取出伤口中的弹头、弹片。药品一时供应不上,即使是取弹头也没有麻药。“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也疼得受不了。”杨琳说,她小心翼翼地用手术刀划开血肉模糊的伤口取子弹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断了脚趾、手指,在当时都算轻伤了。”杨琳说。
杨琳每天骑马往返几十里路,到各村子救治伤员。由于药品奇缺,连去痛片也没有,善良的老百姓拿来了民间的草药,竟收到了奇效。
锦州轶事——
7名战友俘虏满山敌人
自古被称为“山海要冲”的锦州,1948年10月,成为辽沈战役中的重要战场。解放沈阳之后,杨琳随部队来到锦州城外。在锦州城外樟武县一个屯子里,包括杨琳在内的战地医生、炊事班战士和伤员一共7名战士,利用勇敢和机智,竟令突围出来的漫山遍野的敌人缴枪投降。
杨琳回忆,锦州城内敌人被围困一个月后,一股敌人竟趁我军一纵和八纵换防时“溜”出来,跑到了樟武县一个屯子。当时屯子里只有包括杨琳在内的三名战地医生、一名兽医、两名炊事员、还有一名伤员,另外还有一门炮。“姑娘,快换上我们的衣服走吧!”屯里的大娘劝杨琳,但她坚持留了下来。
为了迷惑敌人,那名伤员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将炮筒抬高,打向屯子周围的各个山头。但见炮火连天,敌人竟以为被我军主力包围了,几乎都放弃了抵抗投降,少数顽抗分子也被消灭。有两个国民党军官碰巧走进炊事班战士所在的院子,机智的炊事员马上将他们让到炕上,送上酒。趁两名军官大吃大喝时,炊事员从后面将枪偷出,把他们捆住。
天津解放后,杨琳被调到“四野”炮兵后勤卫生部,之后来到湖北武昌东卓刀泉,“四野”在这里成立了特种兵青年干部学院医务大队,杨琳成为护士队队长兼战场救护教员。这里也成为“四野”培养战地医生的摇篮。
1950年,杨琳将医务大队带到了哈尔滨,校址在道里区兆麟街,有一大批学员从这里走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老兵档案:
杨琳,1922年生于牡丹江宁安县,1942年—1945年在锦州满赤养成所学医,1946年参加牡丹江地方义务救护工作。1947年正式入伍。1948年,参加了辽沈战役。1949年2月,随部队进入天津。1949年10月,任“四野”特种兵青年干部学院医务大队护士队队长。1950年3月,率医务大队学员回哈,在炮兵总医院(现211医院)工作。1955年,转业到地方,任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任妇产科主任,曾任省党代会代表、市委委员、市卫生局党组成员,现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