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理论作出突出贡献(1948—1972)
在台湾大学期间,继续担任农业合作和农产运销学教学工作,后来兼教土地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经济学等主要课程。各门课程都自编教材,陆续出版,并被台湾教育部定为大学用书。各种专门著作有十种。这段时期,还陆续开展了大规模调查研究工作,写成科学研究报告30多篇、100多篇学术论文,达到了很高的学术造诣。总计发表过的专门著作、调查研究报告及学术论文共800多万字。大部分为中文,少数为英文,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在农业经济理论上、农业政策上有深远的影响。
1956年张德粹受台湾糖业公司委托,以(台湾)中国农村经济学会名义,负责研究砂糖保证价格问题。当时台湾经济以农业为主,稻米和蔗糖是两大支柱,砂糖外销所赚外汇,占当时台湾外汇总收入的70%以上,对于台湾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作用。砂糖市场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千变万化的影响,蔗农又受糖价急剧波动的影响,难以安心种植甘蔗。并且,甘蔗与稻谷及许多别的农作物是互相竞争的农作物,比较成本和收益状况,制约着它们相互的消长。加之甘蔗的生长期又比较长,转换不那么灵活。而砂糖保证价格的高低,从国民经济来说,必对外汇收入、人民生活、财政补贴以及物价变动产生影响。在张德粹的主持下,台糖保证价格的研究,经过一年深入调查与统计分析,弄清各有关方面的互相制约关系,从而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证糖价的计算公式,写出了《砂糖保证价格研究》报告。
从这一年开始,每年提出一篇保证糖价研究报告,以适应变化的经济形势,并不断提高研究报告的科学水平。这项研究工作,持续了20多年。1960年获得台湾教育部的学术著作奖。结合这项研究工作,1964—1967年期间,张德粹发表过有关糖价问题的学术论文共6篇。1967年把这项研究做了一次十年总结,写了一篇调查研究总报告。保证糖价问题,当然直接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进程。1972年,张德粹在他退休的时候,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系统地论述了这个问题,题为《由保证糖价研究论台湾糖业与整个农业发展前途》。通过这项调查研究,还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把科研、教育与社会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在张德粹晚年,为了感谢他对于台湾糖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台糖公司于1986年赠给张德粹题为《蔗境同甘》的感谢状。
张德粹于1956年还同时接受台湾农村复兴委员会委托,调查研究台湾鲜鱼运销与价格问题。在陈超尘协助下,同年发表了研究成果《台湾鲜鱼运销与价格研究》报告。退休以后,张德粹于1974年又发表了6万字的“台湾淡水养殖业发展探究”的学术论文。
1950—1960年张德粹还与有关单位合作,主持了以下各项农产品运销与价格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1)台湾茶叶生产与运销问题的研究;(2)台湾鸡鸭与蛋类运销及价格的研究;(3)台湾香蕉生产与运销的经济分析;(4)台湾牛乳及其加工品的供需与价格的研究;(5)台湾油籽作物生产、消费与价格的经济分析;(6)台湾主要粮食品价格的分析。
1970年,张德粹代表台大农业经济学系与美国农业部合作,研究台湾主要农产品的供给、需求与贸易的长期变化预测问题。经过两年调查分析,完成了相应的研究报告,同时用中英文发表。张德粹对于农产品运销与价格问题的研究,从单一产品,逐步扩展到综合性、比较全面的研究,从一般分析到经济模型的建立,这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这段时期,正是台湾经济高速发展的前夕和初期阶段,市场发展较快,农产品运销越来越成为一个尖锐问题,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张德粹集中研究了台湾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产品运销价格问题。对台湾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也是张德粹的研究领域,其中又侧重于农业发展、土地经济及农村合作。主要研究报告和论文如:《小农经营及其出路》(1956)、《我国耕作机械化的可能性》(1954)、《台湾北部地区劳动力之分析》(1956)、《由新时代的农业趋势论到台湾农业前途》(1962)、《如何促进台湾农业现代化》(1972)等。
1955年,张德粹的著作《农业经济学》出版,台湾教育部定为大学用书,由国立编译馆主编,计34万字。这本书共分6篇,分门别类概述了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使学者对于农业经济科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为以后的专门化课程打下基础。6篇为:总篇与农业生产经济学,计五章;农场管理,计三章;农业金融与保险,四章;农产运销,三章;农产品价格,四章;农业政策,六章;全书共计25章。为编写这本书,张德粹参阅了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从早期的农业经济文献,例如《前汉书食货志》和屠能(J.H.VonThunen)的《孤立国》到最新的著作和研究报告。所列参考书目,仅西文著作就有96种。在这本书里,对于所论主题的阐述,既有历史发展过程的描述,也有各家学说的比较分析。例如,在农业政策篇有关土地制度的章节,既介绍了许多国家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也联系着说明了各家学者不同的理论观点。全书的着眼点,既重视参考国外经验,又着重结合中国实际,包括台湾和大陆的农业发展经验。
张德粹在为这本书写的序言中说,这本书是他集20多年的教学经验写成的。但是他仍然认为:事物在发展,学习无止境,在这本书出版发行11年之后,于1966年再出了第二版。在新版中,他利用这个机会,把许多篇章都做了增订和补充,以反映新经验、新理论。例如:在第一篇中新增设一章,专门讨论新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函数问题。又如,第二十二章原为《土壤资源保持政策》,新版除对原稿做了补充修订之外,又设专节讨论《生物资源保持》。开宗明义就说:“生物资源不同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它的特点是:“生生不已,源源而来”。但要“善于调节生产与利用,经常保持供需平衡”。他的文风总是既简明扼要,又把事情说得明明白白,平平常常。真是文如其人。
为了满足农业专科学校用书的需要,在他临退休之年,又出版了另一本《农业经济学》,约30万字,也由国立编译馆主编。
在土地问题方面,张德粹的主要著作有《土地经济学》,计40万字,台湾教育部定为大学用书。1979年出第二版,做了必要的修订和补充。早在1952年,应美国土地经济学会之约,他编写了一本《台湾土地利用》(Land Utilization in Taiwan),在美国出了英文版。他主要的研究报告和论文有:《台湾农地减租后之农村经济》(1951);《论土地税及我国历代之土地税制》(1966);《纵论土地金融及台湾现行之农业金融制度》(1965);《如何扩大农场经营规模》(1970);《台湾地区农业土地利用之研究》(1973)等。
张德粹一向重视农业合作,从他在丹麦和英国留学时期开始,所到之处,总要考察当地的农业合作和其他农业组织状况。这方面的著作也较多。早在1953年,就同时出版了两本农业合作教科书,其一为《农业合作》,是专为中国合作经济专科函授学校编写的。另一本是《农业合作的原理与实务》,约34万字。国立编译馆主编,台湾教育部定为大学用书。还先后发表过许多研究报告和论文,如《近代世界的合作事业》(1956);《农会与各种合作组织应如何分工合作之探讨》(1975);《台湾农业合作组织对全省农业与经济发展之贡献》(1975);《台湾农业合作对农业发展之重要性研究》(1980)等。
张德粹参加过许多国际学术活动。1952年由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资助,参加在美国举行的农业合作会议。会后考察美国农村组织与农业发展状况。回国后发表了一篇考察报告《美国的农民组织及其工作重心》(1953)。开会期间,他与在英国留学期间的导师艾世比重逢,并结识了哈佛大学农业经济讲座教授布拉克(J.D.Black)等国际上著名的学者。1961年接受美国洛氏基金会资助,先到墨西哥参加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的第十一届年会,会后到美国和日本考察两国农业发展状况,为时半年,看到许多农业中的新鲜事物。1968年接受澳大利亚悉尼(雪梨)大学的邀请,前往讲学并考察。主要讲题为:《台湾农业地权制改革的方法与功效》及《农地改革与农业发展》。按照台湾教育部有关规定,1969年张德粹应享受一年的休假。他在完成了与美国农业部合作的研究报告之后,借夫人陈相淑同赴美国探视子女,游览名胜。回国途中,经日本,参观了世界博览会。
张德粹的研究领域,还包括国外农业经济。除了他的硕士论文系研究英国与丹麦的合作金融问题之外,后来发表过的论文如:《近年美国的合作事业》(1955);《论现今各国农产价格管制政策》(1955);《世界最主要的粮食小麦面粉之产销分析》(1971);《近代农业合作之发展》(1973);《农业金融的重要与各国农业金融制度的发展》(1976);《美国农业推广制度》(1953);《美国农村福利设施概述》。其中有的是学术论文,有的是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