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利率期限结构
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在某一时点上,各种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即到期年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关于利率期限结构的模型,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无套利机会模型和均衡模型。无套利机会模型认为,债券市场价格是合理的,并将利率期限结构视为既定,故缺乏持续性。该类模型引入了利率的二项式变动,是在利率波动的约束条件下寻求利率的运行轨迹。
Ho和Lee(1986)认为,任何期限的利率水准都等于短期期限的利率水准加上或减去某种随机冲击,从而形成一个预期利率树。由于Ho-Lee模型关于各种利率水准发生的相对频率呈正态分布和利率的波动不受利率水准影响的假设不切实际,随后出现了一些修正模型。
均衡模型主要是基于流动性偏好理论建立起来的。1971年,理查德·罗尔将威廉·夏普和约翰·林特纳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期限结构理论结合起来,考察流动性报酬和风险报酬的关系,并对1949年10月至1964年12月间美国的国库券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贝塔系数基本上随到期期限的临近而增加。
基于此,1981年,罗斯、考科斯和英格尔索(E.Ingersoll)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随机过程来研究利率的期限结构,建立了Cox-Ingersoll-Ross单因素模型(CIR模型);1985年又发展了两因素模型,认为利率的变化除了短期利率的随机过程外,还存在长期利率的随机过程。1986年,布朗(Brown)和狄伯卫格(Dybvig)运用CIR模型对1952年12月至1983年12月间美国的国库券市场的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利率期限结构能够反映未来即期利率的市场走势。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