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先进文化不能扯着耳朵灌
国家一级演员李莉与王延辉共事了30多年,她对记者说,王延辉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让她折服。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传播先进文化不能扯着耳朵灌,要打造艺术精品增强传播力、感染力,让官兵和群众自觉认同。’”李莉说。
1996年轰动全国的话剧《老兵》,讲的是9名老兵扎根海岛、献身国防的动人故事。王延辉扮演男一号王丙成。
“这部戏的难度很大。”剧中饰演王延辉妻子的李莉回忆,“我们要从20多岁演到40多岁,而当时我们都是40多岁,形体、气质与角色要求都有不小的差距。”
剧中第一幕的结尾,要求王延辉跑上十几级台阶,在舞台高处和恋人相见。“排练时,我感到他的脚步有些沉重,跑起来不像20多岁的小伙子,就把这种感觉告诉了他。”李莉说。
令李莉没有想到的是,王延辉较起了真,尽管这段戏在近两个小时的大戏中,总共不到一分钟。
每天早晚,王延辉都要去爬附近的英雄山,在近百级的台阶上跑上跑下,常常是大汗淋漓,直至脚步轻盈起来。
《老兵》初演时,好评如潮。但令同事们不太理解的是,王延辉还是觉得自己没把王丙成爱海岛、爱岗位的精神演到位。
剧组来到大海深处的长山岛慰问演出。王延辉专门到船运大队找到老兵原型,白天跟着老兵们进船舱、修机器,晚上同老兵们一块睡工棚、拉家常。
在离开海岛的最后一场演出结束时,老兵们跑上台抱着王延辉失声痛哭,不停地说:“你演得太好了,太像了!”
同事们都说,在王延辉心中,艺术是精神食粮,掺不得半点杂质。他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力求尽善尽美。
1999年夏天,文工团排练大型历史剧《光照千秋》,王延辉饰演主角戚继光。
创排这种大型古装剧,在前卫文工团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对王延辉而言,同样是首次。
为更好塑造戚继光这一民族英雄形象,王延辉几乎跑遍了济南市的图书馆,深入研究那段历史和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英雄事迹,全身心投入创作。
戏中,戚继光的铁盔铁甲足有20多公斤重。排练时,剧组为减轻他的负担,专门给他做了替代品:盔甲是纸壳糊的,剑是竹子做的。
王延辉拒绝采用:“排练也不能马虎,有十分力就不能用九分九。”每次排练,他都是“全副武装”。
《光照千秋》在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上引起巨大反响,摘得中国话剧金狮奖,并获当年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演员魏积安是王延辉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同班同学,他深情地追忆:“延辉在《光照千秋》里的精彩表现,体现了京剧、歌剧成分,显示了他素质比较全面的舞台水平。”
有付出就有收获。作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王延辉生前先后参加了《沂蒙儿女》《济南战役》《老兵》《光照千秋》《徐洪刚》《英雄战士》等10多部重要影视和舞台剧目的演出,创作演出的作品先后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中国话剧金狮奖、全军抗洪抢险题材优秀文艺作品奖、中国戏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等,并7次荣立三等功。
淡泊名利的王延辉,始终把德艺双馨作为价值追求。他常常告诫自己:“台下做好人,台上才能演好戏。”
文工团政委李静说,王延辉始终恪守“三个不演”的底线:组织不批准的不演,不是弘扬主旋律的不演,与为兵服务有冲突的不演。
在济南演艺圈,地方不少公司特别是演艺会馆纷纷找上门,想借他的名气扩大影响。但无论出多高的价码,王延辉都一一谢绝。
不是王延辉不缺钱,而是他认为,“演出里面有政治,演出里面有形象”。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许多人心中,王延辉仍然活着。关于他的一首歌已在齐鲁大地的军营内外传唱开来:“多想再一次听到你的歌声/多想再一次看到你走上舞台/常常后悔没有把你留下来……”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