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晋剧表演艺术家吉凤贞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07491725
本馆由[ 133*****520 ]创建于2013年01月23日

晋剧与张家口

发布时间:2013-01-23 12:26:03      发布人: 133*****520
晋剧在张家口
晋剧由山西省流入河北,主要流布在张家口地区、石家庄地区西部的井陉、平山、赞皇等县,以及保定地区的涞源县。张家口为蒙汉贸易中心,素有旱码头之称。经济活动的繁荣促进了戏曲演出活动的发展。晋商在张垣具有强大的经济势力,遍设商号、会馆,因此,会戏社戏行戏很多。
   
清末,流传于张家口一带的山西梆子,有很多流派。在张家口园馆班里,分为陕西帮山西帮,人们统称为山西梆子。陕西帮的名伶有渭南黑、盖陕西、七百黑等;山西帮的名伶则大多数是蒲州人,时人也称其为蒲州帮。其代表人物颇多,如一千红、千二红、二宝红、元元生、翎子生、八百黑、小昌黑等;此外,还有忻州帮,是晋北一带的名伶,如捞鱼鹳、云遮月、天明亮等。
   
此外,光绪间在张家口地区还有一种本地梆子,艺人均是张家口本地人,不念蒲白,只讲本地话。这种梆子也分两派。一是西路,时人称之为西路鬼子;一是东路,时人称之为东路王。东路代表班社有狼山班、锦屏班、黄英班。这些班社主要活动在张家口以东的赤城、怀来、涿鹿诸县。东路王名伶不少,像春宝子、三盏灯、狼山红、狼山黑、小刘生、云州红、秃红、六岁旦等,其中白旋风、九岁红都曾进京演出过。西路是指张家口附近的班社,像张家口市的李登贵班,怀安的刘考班,宣化的满教子班、闪二爸班等。这些班社的名伶大都是本地人,念白是本地话,接近于山西语系,名伶有十一红、半张胭脂、万全二子等。
   
到了光绪末年,山西梆子逐渐演变、分化,分为上路调(即今北路梆子)、下路调(即今中路梆子)。这一阶段张家口一带,山西中路籍的班社、伶人大量拥入,将下路调带至张垣,比如晋中的祝丰园全班人马搬到张家口。
   
蔚县是上路调的流布地域,当时蔚州八大镇就有十八班大戏,享有盛名的伶人有翎子黑、跳蚤黑、骡子黑、钱元黑、福兴黑、大山红、金盔红、二楞红、硬眼红、栓子生、半头砖、响马生、八百银、九百银、侉三等。
   
民国初年,张家口地区的山西梆子班社雨后春笋般发展,有名的班社像长胜班、玉顺班、费六班、九哈拉班等。蒲州、忻州、大同、绥包、晋中、直隶等各地名伶在这里荟萃,各种艺术风格、流派在这里争芳斗艳。山西的名伶都把到张家口献艺称做镀金。时人流传说:生在蒲州,学在忻州,红火在东西两口;或日生在陕西,学在蒲州,红火在崞县忻州,驰名在宣、大、京、口先在张家口唱红,再回山西才行。凡是在张家口闯出牌号的伶人,这一时期,山西梆子第一代女伶在张家口首先出现,最早的要算大女子、二女子(名旦一条鱼的弟子),以后接连出现了大妞妞、二妞妞、小金婵、小金枝、小金梅、武荣华等。
   
这一时期执掌张垣剧坛牛耳的是晋中籍的一些名伶,像蛮庆(常兴业)、夺庆(李子健)、盖天红(李景云)等人。绥包直隶的名伶在张垣落户的也不少,像狮子黑(张玉玺)、筱吉仙(张宝奎);此外,还有子都生、玉石娃娃、十二红、十九红等人。
   
当地一批名伶也在成长,像马武黑、金铃黑、筱桂桃、刘宝山、刘明山、小金钟、月月鲜等。
   
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晋中籍的艺人继续流入张家口,比如吉凤贞、牛桂英、南定银、吴本贞、彦章黑、郭兰英等人。
   
由于戏曲活动的发展,张家口地区戏曲科班也出现了,如宣化闪二爸的娃娃班、黄德胜科班,赤城蔡老疙瘩科班,张家口市孤儿院科班,以及西北剧校等,为戏曲培养了不少人才。
   
自三十年代始至五十年代初,在张家口,山西梆子常与京剧、评剧同台合演,呈两下锅三下锅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西梆子在张家口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地、市以及康保、沽源、尚义、张北、蔚县、阳源、崇礼、怀安、万全、赤城、宣化、涿鹿等皆成立了晋剧团,涌现出刘玉婵、王桂兰等一批优秀演员。为了培养戏曲人才,使戏曲事业后继有人,1952年成立了察哈尔省少年晋剧团(后改为张家口戏校),三十多年来,培养出数百名演员、演奏员,这些人成为地、县剧团的生力军。
   
六十年代初期,山西梆子各剧团争先上演现代戏,在导演、表演、舞台美术等各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66年至1976年间,在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摧残下,大多数山西梆子剧团被解散,演职人员被迫改行,使全区戏曲事业蒙受了很大损失。1979年后,张家口的山西梆子舞台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一批新秀正在成长,新戏不断涌现。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