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
解放战争后,在甘肃工作期间,他在剿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多次斗争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领导甘肃省经济工作期间,深入到武威、酒泉地区进行甘肃河西走廊经济规划,为甘肃的工业和经济建设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西北局兰州会议后,他挂职下放到甘肃省西礼县任县委第一书记,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狠抓恢复农业生产,使西礼县广大人民群众免受了较大的困难,对此西礼县广大干部群众至今对何承华同志都有着高度的评价。
1973年元月,何承华同志担负组建石油工业部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的工作,任管道局党委书记。创业初,只有几个人,一部车,住活动板房,风餐露宿。在这种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他倡导“管道为业,四海为家,艰苦为荣,野战为乐",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很快组建起来,管道建设事业迅速发展。1978年他调离管道局时,该局已经拥有5万多人的职工队伍,负责管理着全国的长距离输油气管道,为我国石油管道的发展和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9年,何承华同志调任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主管工业交通工作。他经常深入各地市、工矿企业调查研究,对我省的石化、钢铁、电力、纺织工业的改革调整发展提出了许多决策意见,被省政府采纳,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982年,何承华同志调任中共西安市委第一书记,在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市委一班人,带领全市人民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无论是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还是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全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修城墙、建环城公园,抓卫生、创文明城市等方面效果更为突出,为西安市以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何承华同志廉政亲民,年逾六十的他,曾冒着大雨,涉入齐腰深的水中,查看居民水淹房屋,使人民群众深受感动。
何承华同志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以后,以他长期从事党委和政府工作的丰富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对制定地方性法规、加强人大财经监督工作、县乡换届选举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设性意见,为加强我省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何承华同志热爱人民群众,关心下一代和教育事业。离休后,他率子女拿出节省出来的6万元人民币,在家乡大兆中学(现长安区第十一中学)设立了何承华奖助学基金。离开省扶贫基金会时,他将在基金会多年来未领的工作补贴连同利息1.7万元全部捐献给大兆乡西井小学。
何承华同志因为年龄原因离开领导工作岗位后,仍然非常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心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关心下一代等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何承华同志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共产主义信仰矢志不渝。衷心拥护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拥护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学习掌握新的学习技能,在耄耋之年,仍潜心钻研电脑知识,令许多人为之钦佩。
他坚持党性原则,顾全大局,维护团结,遵守党的纪律和政治生活准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勇于剖析自己,在党内生活许多方面都能够率先垂范。
他对革命和建设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忘我工作。他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光明磊落,廉洁奉公,艰苦朴素,不争名利。
他关心爱护干部,对家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处处表现出入民公仆的本色。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何承华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不息的一生。
何承华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老党员、老干部。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何承华同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