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郑忾辰先生二三事
池振光
郑德元(号恺辰,又号慨尘),1876年11月生于福建福清城关高巷。自幼好学,14岁中了秀才,后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积极从事民主革命运动。1905首批加入同盟会。中山生前曾亲笔勉励他:“淬历精神,团结同志,为正义而奋斗”。辛亥革命后曾任国会议员,众议院议员、立法委员和福建省参议员等职。
笔者有幸认识他,虽说是遥远的往事,但记忆犹新。
初次认识郑慨辰先生,那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事了。1941年4月,日军首次占领福清城关并在县城拼凑了一些汉奸成立了维持会,但维持会的那些成员平日里不务正业,专会鱼肉百姓为人民所深恶痛绝。后来日军获知曾经留学过日本的辛亥革命元老郑慨辰在融城有着极高的威望,立即四处查探他的去向,妄想叫他担任维持会会长。一贯爱国爱乡,正气凛然的慨辰先生,为避敌狼烽并准备与之长期抗争以达到最后胜利的目的,早已在县城沦陷前夕举家避难瑶峰村。瑶峰地处城西、离城不到十华里且交通方便,日寇常来骚扰不是避难的好地方。因此他通过瑶峰村爱国华侨王登甲等人先后与堂兄振添和父亲诚盘联系,希望到菜安村避难。菜安村地处云中山脉西侧,海拔六百多米,群山环抱,地势险要,山形复杂。离城二十多华里。进城的两条羊肠小道,周围全是茫茫林海,构成天然的屏障,是避难和从事抗日救国斗争的理想地方。父亲得悉慨尘伯的愿望后,亲自到瑶峰村把他接来,起初他落脚在堂兄处,后来从城里传来的信息:敌伪经多方查探已知慨尘伯可能在菜安村,鉴于振添家地处进村路口,一旦突遇险情不易快速脱身,为了确保安全当机立断请他移住我家的一栋碉堡式的三层楼。此后两位前辈(慨尘伯时年65岁,父亲50岁)朝夕相处,成了莫逆之交。当时我还不到十岁,因防日军进村骚扰,私塾停办。辍学的我因而有机会聆听他们俩谈论天下大事和眼前抗日斗争的形势。慨尘伯经历辛亥革命、护国斗争又留学过日本,阅历广,知识渊博,娓娓道来很是吸引人。他坚信日寇必败,抗战必胜的理念大大鼓舞了村民们的斗争信心。遗憾的是相对安定的避难生活为时不久,大约在六月初旬,一小分队(30余人)日寇在汉奸的指引下,突然窜进山村。幸得村民高度警惕,两位老人率领男女青壮年安全脱险。日寇面对老弱妇幼,威逼利诱,要他们供出慨尘伯的去处。深受慨尘伯民族气节教育的村民们,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一问三不知。恼怒的日军挨家挨户搜查并把所有值钱的东西洗劫一空!之后眼见山村地形复杂不敢久留溜走了。当天直到傍晚,确知日寇已进城后,慨尘伯在父亲的陪伴下,方从山林中回村。遭殃后的山村,虽然又恢复了往日山区特有的宁静,但已不安详!面对劫后的村民,慨尘伯万分愧疚和不安!为了不再给本来就很贫穷的人民带来更大的灾难,他最初想离开菜安村,另觅去处。后来经村民们的劝说,同意留下来,但坚决要到村后深山古墓(空圹穴)躲藏,直至形势再度好转才回到寒舍,一直到日寇从县城撤走止,前后达四个月之久。临别前,他语重心长地告诉父亲:“令郎振光,体质虚弱但悟性颇高,不可让他荒废学业,也不要再在私塾读书,应到学校去。”100多天的相处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老人家平易近人,关怀民众疾苦,特别是疾恶如仇的爱国爱乡的民族气节使我终生难忘!
笔者再次见到慨尘伯,那是1947年的秋天。父亲遵从慨尘伯别前的建议,1943年让我到东张小学读书(校址设在白豸寺)。抗战胜利后,1945年九月转学到城关西园小学。1947年8月受陈德俊、林万春老师和学长张志丰等人的鼓励,我以同等学力的资格报考县中并荣幸地被录取,九月顺利地注册入学。谁知入学不久,西园小学校长俞继明知道后大为不满,他亲自到县中找郑国荣校长交涉,提了一大堆理由(无非是维护校誉等等)非要我重回西园小学毕业班学习。根据当时的入学规定,同等学力是完全可以报考的,为此我坚决反对重回西园小学。双方坚持不下。慨尘伯获悉后亲自出面把有关四方(西小、县中、文光中学和父亲)找来协商。最后他们定下君子协定,答应西园小学毕业后,学杂费全免直接保送文光中学学习(当时我并不知道,慨尘伯既是县中的创办人,又是文光中学的倡办人和董事长。且和西园小学的俞继明校长关系密切。)面对“协定”的强大压力,我明知坚持无效,一赌气背着行李回到了老家。在为升学官司打得不好下台的情况下,父亲陪我来到了城关高巷头慨尘伯府上,初进大夫第大门,面对高门、宽厅、深宅不自觉地肃然起敬,火气已消三分。郑老见我紧张的模样,却十分和霭地开导说:“有志于学,何在相差一年半载,把小学念完,打好基础看来慢了一年,但从发展的未来前程看也许更为有利。年轻好强好胜是好的,但事事都要好强好胜那就未必都好……” 。老前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耐心教诲,永远铭记在心。
慨尘伯离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但忆起往事如在眼前。特别是参观一中郑忾辰纪念馆,室内陈列的每一件实物和资料,使我倍感亲切。伫立在他老人家的遗像前,他那慈祥的音容好象仍在勉励我:“要活到老,学到老…”我也暗下决心:这辈子我没有辜负您的厚望,教书育人,执鞭四十年如一日,往后也绝不会使您失望,一定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注:本文入选《中华老人诗文书画选集》诗文第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