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巴金友情绵长
罗洪记得十分清晰,1931年5月9日那日,天气十分好,可说晴空万里,春风和煦。这天,在苏州市内的吴苑茶室,她第一次见到了巴金。
前一天,朱雯兴奋地对罗洪讲-:“一波说,巴金来苏州了,明天大家可以见见面了。”这个消息,让罗洪着实欣喜不已。当年,巴金才27岁,却已是声望很高的名作家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已在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分三期发表。第二部长篇小说《家》,正在《时报》连载,罗洪每天必看,一期不落。在她的心中,对巴金崇拜至极。想到第二天就能与景仰已久的巴金见面,晚上她竟难以入眠。
自与巴金第一次见面后,罗洪深受鼓舞,更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连续写出了不少短篇小说。可以说,罗洪是在苏州真正开始了漫长的文学创作生涯。1936年,罗洪与朱雯去看望巴金,向巴金谈起自己的写作情况,巴金听后,说可以将几篇小说集个本子,让他看看能否出版。当时,巴金正在主编《文学丛刊》,已出版了四集,计划出十集,每集16本。作者中有文坛著名作家,如鲁迅、茅盾、沈从文等,更有不少当初没有知名度的青年作者,且大多没有出版过专著。过几日,罗洪就将发表在《文学》杂志上的小说《儿童节》等几篇小说集拢来,再将《腐鼠集》中较满意的《迟暮》《妈妈》和《祈祷》三篇补进去,以《儿童节》为书名,将书稿交给了巴金。不久,巴金就来了回信,说准备编在《文学丛刊》第五集中。得悉这一消息,罗洪十分高兴,她以为巴金主编的这套丛书,在出版界、文学界及广大读者中,有很高的评价和声誉,能够编入这套丛书,“对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儿童节》小说集,从交稿到出版,只用了四五个月时间。在当时,可以看出巴金任总编辑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效率之高。虽说罗洪在1935年出版过小说集《腐鼠集》,但时在战乱,未名书屋即将歇业,所以此书印数不多,流传就很有限。在罗洪心目中,由巴金编入《文学丛刊》里的《儿童节》,可说是她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小说集。从此,罗洪在巴金不断的鼓励和扶持下,创作持续旺盛。她将巴金看作是文学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她“心中最可珍视的文学老师”。
以后,他们总不时地与巴金见上一二次,尽管有时匆匆一面。解放后相见的机会就多了。罗洪因与巴金的爱妻萧珊在《收获》编辑部共事多年,常能得到不少巴金的信息。可惜的是,在“文革”中,萧珊被迫害致死。新时期到来,1981年罗洪、朱雯搬了新居,意想不到的是,过不久巴金不顾年近80高龄,竞独自一人来到吴兴路上,登门看望了他们,令他们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不幸的是,1994年10月7日,著名翻译家朱雯先生,因突患脑溢血而离世。巴金失去了一位老友,罗洪失去了她终生伴侣。
之后,罗洪每年都要去武康路看望巴金,后又到华东医院去探望病中的巴金。只是后来她觉得不便再去打扰巴金了,因为巴金无法说话,无法与人交流,这对巴金来说,也是一桩苦恼事。在巴金百岁诞辰之时,罗洪特意去医院,送了百朵红玫瑰以贺百岁。在医院里,罗洪隔着玻璃窗,与巴金见了最后一面。
罗洪家中墙上,至今挂着的一帧集体合影,那是1961年,上海作协组织的新安江水电站采风活动。照片上有巴金、萧珊、魏金枝、何公超、唐弓叟、柯灵、王辛笛、罗洪等人。可惜同辈中人,已一一凋零。巴金是她最后一位离世的老友。如今,只剩罗洪一人,孤独寂寞难遣。
罗洪与巴金自1931年在苏州相识,其友情深笃,历经风霜雨雪而绵延。这在现代文学史中,是绝无仅有的。罗洪比巴金小6岁,当属同辈作家,而罗洪始终尊敬地将巴金看作是文学导师,可见巴金在罗洪心中的位置。在现今文坛上,有如此长久而弥坚的师生之情,唯罗洪与巴金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