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黄佛荣先母黄添招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99009022
本馆由[ 13*******29 ]创建于2023年04月05日

深切缅怀伟大的母亲

发布时间:2023-04-16 13:04:50      发布人: 13*******29
母亲,这世间最伟大的名字,不管是在老家乡下,还是异域他乡,时时缠绵着我日夜思绪的心,母亲那平凡而高大的形象常常在我眼前浮现,让我百感交集……母爱所带来的动力每时每刻无不鞭策我努力拼搏,脚踏实地做人,勤勤恳恳工作。 母亲黄添招(1940年1月16日至1994年9月3日)出生于铁场镇荷塘村,有兄妹五人,母亲排行第三。经人牵线搭桥,于六十年代嫁给父亲黄佛荣,婚后共生下三男三女。依次为黄桥新、黄新梅、黄火坤(黄焕新)、黄新兰、黄坤新(黄桥坤)、黄红梅。 婚后,母亲因家中缺乏劳力,子女又多,家境相当贫寒、艰辛。为让能子女吃饱、穿暖、养好身体,常常在外祖母家中带回少许炒花生、小南瓜(俗称金瓜子)这些“奢侈”食品。每当带回这些难得见到的食品时,我们兄妹几人就会欣喜若狂。就是逢上赶集日,母亲也要顺道去铁场苗圃场买回二分钱一斤的包菜叶给我们“加菜”。 母亲一生辛劳、节俭。在父亲被安排在黄毛岗林场、珊田小学上班时,一家九口人吃饭,只靠母亲一个劳力挣“工分”过活、度日。一个劳力要支付八口人食粮,反差相当大,连年超支,负债过日,家境相当贫困。但母亲为多挣2分劳动工分,白天起早干活,中午拾柴草,晚上则务必翻山越岭帮生产队打谷子。每天都是天一亮就起身干活,一直至深夜。母亲为了全家生计,好像什么苦都受得了,挺得住。我们从没有从其口中听她叫过一声苦。母亲坚强、吃苦耐劳的性格,常人难以与其相比。 母亲一生未受过教育。但她与父亲一样,对子女教育相当重视。为了缴交我们兄妹六人所需学杂费,父母亲节节衣省吃、勤俭持家。一直几年来来都没曾穿过新衣裳,衣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实在是无法再穿了再把它收藏好。家中生活常常粗茶淡饭,一个礼拜只能在星期天中午才能吃上一顿三两米的“钵仔饭”。常常还以芝麻拌盐,蒜头压碎拌上盐巴当作菜送粥充饥。平时要吃上一顿肉,也只有在农村传统节日,生产队杀猪分上一份猪肉时我们才能尝上鲜。而且一年也只能逢上三几次。 每当新学年伊始,母亲与父亲一道,用肩挑上百斤重的稻谷,赤脚走15公里路程到邻县五华空子里卖谷。多走五公里山路,目的是多赚2元的差价,以缴交我们所需的学习费用。 母亲原本有一副硬朗的身体,但由于家庭艰辛而造成过度劳累,使本强健的身体每况愈下,特别是从怀上第三个孩子在生产队收摘花生劳动时不慎被黄甘华用铁搭锄在脑部受重伤后,脑部疾病一直缠身,但因家贫花不起治疗费用,一直未到正规大医院接受诊治,因而造成严重的脑伤后遗症。就是病魔缠身,母亲也从不在家好好调养自已身体,相反还长期带病坚持参加生产队农活劳动挣工分,忙完后,还要继续做家中柴米油盐等家务。 一次,母亲利用中年休息时间上山打柴草,不慎从山坡上翻落山底,跌至昏迷,直至自行清醒。 此后,母亲脑损伤后遗症逐渐严重,稍不注意休息,就出现头晕目眩的症状。又一次,母亲一人在山边挑水种菜时,再次从菜地跌至十多米深的山谷,母亲病情进一步恶化,脑部疾病再次复发,嘴角微微跷起,讲话吐字不流利,行动相当不便,走路微跛。 一九九四年十月,为医治母亲疾病,将母亲送到县人民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这次是母亲一生中第一次进城,母家虽是第一次次进城治病,但她首次进城的心情有无比的高兴,真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那种好奇、愉悦心情。 九五年后,由于母亲脑病病期长,又没有得到极时和有效的治疗,特别是要第二次跌伤后,母亲在饮食方面不够注意,天天喜欢喝些自己自亲手酿制的客家娘酒,病情日渐加重,最终病变为植物人,卧床不起,每天只能靠喂些流质食物和输液维特生命。临终前一天,母来出现少许好转迹象,嘴里慢慢发出滴声,麻木的手也能自已轻轻举起。当时、全家人都为之高兴一阵子,但天不遂人愿,第二天傍晚时分,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享年54岁。 母亲一生中从没有过上象样的日子,生活清贫,笑容很少挂在脸上。一生中她最为喜悦的日子就是我考取中专后,当她得知这一消总时,母亲乐得合不拢嘴,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母亲平凡一生,辛苦一辈,她虽没有为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她给我们晚辈们所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无穷无尽的,她给我们的爱,给我们无私的付出,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 亲爱的母亲,让我们兄弟姐妹们再大声叫一声:“母亲,我们爱你!”如果你在九泉有灵,你就在九泉之下接受儿女们们对你的祈祷:母亲,好好安息吧!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