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在德国---------施 沃
2010年9月30日在网上赫然见到“安徽省滁市名人张有天同志逝世4周年!”的字样,一时惊愕不已。
久未联系,他走了?
经多方打听,证实网上非虚传。
我曾在哈工大就读、也曾在大连工作,但与有天兄相遇却是在离祖国万里之遥的德国!
德国阿琛城市不大,中国留学生及出访人员也不多。由于有个组织,让大家有机会相聚。有天兄是个沉默寡言、温文尔雅、对人和气及学识渊博的学者,深得大家的尊重。由于同是阿琛科技大学的访问学者,与有天兄的接触就多些。当时与他接触较多的还有来自湖南的翟姓女士和沈阳来的老华。
有天兄最初住在汉斯太太家的地下室。地方很大也很暖和。汉斯太太已年过半百,单身。有一男友,晚上常来陪她看电视,喝喝酒。有时也请有天兄上楼看电视和喝酒,不时还开车带有天兄出去玩。有天兄平时也帮汉斯太太剪剪草和干点杂活。他们相处得很融洽。后来有天兄搬到租金较低的住处,也是汉斯太太开车送他去。
有天兄在工作之余,喜欢喝点啤酒,也喜欢听古典音乐。他最喜欢听的就是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听说在他的追思会上,代替传统的哀乐播放的就是“四季”。愿“四季”伴他远行!
有天兄在德国工作很刻苦。老华曾告诫他说:“别太累了。你做出成绩,是领导的!得了病,却是你自己的!”。不幸,他的话言中了。依有天兄的身体状况,如不是过分透支,绝不会这么早就离开人世的。
有天兄在阿琛科技大做访问学者时的身份仅仅是工程师。德国的研究人员资厉要求却为证书工程师(Dipl.Eng)。更因为过去的访问学者不是教授、就是高级工程师,因此,他刚去时是受到歧视的,但他并不气馁,在短短的时间里,以自己扎实的数学力学功底和渊博的知识,替他们解决了一道道难题,从而赢得他们的尊重。一位当初对他不怎样友好的博士生,最后与他结为好友。他们分开后也还有联系。时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的Wittke教授也对他另眼看待。提出请他留下,甚至说:“如果你肯留下当我的博士生,你将是最受我欢迎的博士生”。研究所的总工程师告诉他,以他的水平,包括学德文(论文要用德文写)一年半这个博士学位就能拿下。但被他谢绝了。别人对他的决定都感到意外,因为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经他解释,我们才知他那坎坷的过去。为了追回那失去的20年黄金岁月,他正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要他花上1年半的时间拿学位,他觉得太浪费他的宝贵时间了。他认为没有学位,他在工作中也会不断地提高。听后,大家在为他的遭遇感到难过的同时,也为他不图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及对事业的奉献精神所深深感动。
后来,在他访问期满接到水科院来信,说已替他办好了访问延期手续,而他却义无反顾地按原定时间回去时,大家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继有天兄回国一年后,我也回到祖国的南方。期间,听一位与水科院沈副院长接近的人士透露:水科院当初送有天兄出访德国的目的,是希望他回来后,组建岩石力学研究室(将岩土所拆开),但被他拒绝了。他只想全力以赴地去搞他的科研课题,早出成果,多出成果。不愿意当什么“官”。这符合他一贯的思想。
德国一别,转瞬20多个春秋。几次到京,均逢有天兄外出公干,缘keng一面。懊恼之余,心中犹存希望,下次定能再见!然而世事难料,德国一别,竟成永诀!从此人天两隔,重逢只有在梦中!
永别了!有天兄,愿你安息!我们深深地怀念你!
施 沃 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