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栋材老家榆林清涧县高杰村乡袁家沟村走出四位省委书记
白栋材,192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34年参加陕北游击队,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赴东北工作,1949年2月任吉林省南下干部大队党委委员、第三中队队长兼政治委员,1949年5月随部队南下到江西,之后一直在江西工作,从中共江西省南昌地委书记、江西军区南昌军分区政治委员干起,除文革期间受到一定时间冲击,一直是江西省委班子成员,1972年4月出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1982年8月至1985年6月任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江西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其子白天,现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令人叫绝的是,白栋材老家,陕西榆林清涧县高杰村乡袁家沟村,一个小山村,走出的省委书记不止白栋材一个,副部级也不止白天一个。原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如冰,原福建省委书记、中组部正部级副部长白治民,原青海省委书记、云南省委书记,现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白恩培,都是袁家沟人。有资料表明,象白天这样的副部级袁家沟人,有8人之多。而地市级和县处级的袁家沟籍官员,更是多达数十位一百多位。
这四个当过省委书记的袁家沟人,已过世的白如冰,白治民,白栋材,均为早期参加革命的红军时期老干部。有人总结袁家沟为何多出高官的首要原因就是“闹红早”。据说,《沁园春·雪》这一著名的毛泽东作品,填写地正是袁家沟。
袁家沟这个小山沟,何以有如此之人杰地灵?民间有说,此处群山环抱,山大沟深,风水极好。袁家沟的东面10多公里是黄河,与山西隔河相望,西面5公里多是无定河。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梁横卧村中,把村子分成南北走向的两条沟,有风水先生说这是一条龙山。在两沟离沟口不远的相对应位置,各流出一股清泉,有人说这是龙的两个眼睛。全村人都饮用这两股泉水,两条小溪一年四季从不枯竭,村民叫它“常流水”。“袁家沟,沟对沟,两条小溪当沟流,四百人口住两头。”当地村民流传的一句顺口溜这样描述。白家祖辈居住的袁家沟分前沟和后沟,在后沟的地方分岔,形成东西两个沟,两条小溪沿着东沟、西沟顺流而下,汇入无定河。
袁家沟山大水清,而白家家风渊源与传统,更为此地增添浓厚的人文底蕴。村民们介绍说,袁家沟的白氏先祖是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的,明朝末年时,村里有个叫白行顺的人做了都御史,耕读家风,自从代代相传。
袁家沟临近的高杰村私塾云集、文风浓厚,不少人家都把孩子送到高杰村去读私塾,直到后来袁家沟也有了私塾。
小小袁家沟,现在也就一百三四十户,500多号人口。当地老人总结为何能出这么多人才:“我们村能出人才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四条:一是‘闹红’早。二是毛主席东征带走一批革命青年,白如冰、白栋材、白治民都是那次出去的。三是留下来的人觉悟高,继续革命。四是最重要的一点,村里注重办学,从清朝起,私塾没有停办过,如果没有文化,出去的人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如果视野再宽阔一点点,与清涧同属榆林的靖边县,有另一白姓家族,祖孙三代都是名人,其中父子两人均当过省委书记,父亲白坚,建国前曾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建国后曾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儿子白克明,2001年出任海南省委书记;2002年任河北省委书记;2008年3月出任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祖父白文焕是陕北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反清的哥老会首领。榆林绥德县,则有1984年8月至1987年8月担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的白纪年,有出任北京市六届七届政协主席的白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