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怀念亲爱的爸爸妈妈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92701136
本馆由[ 蓝天 ]创建于2013年05月24日

八一军魂------忆慈父

发布时间:2013-07-31 16:01:53      发布人: 蓝天

         今天是7月31日,明天就是“八 一”建军节了, 是建军86周年纪念日,慈父离去已五周年了,为了纪念老父亲,此文是在父亲离世不到一年时写的,今天将此文发表在此献给天堂的老父亲,愿天堂的老父亲知道女儿的心思,知道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们共和国的功臣!!

     今年“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是建军82周年纪念日,也是父亲的节日。值此谨以此文献给远在天堂的老父亲!!  

        父亲是一位老红军,17岁参军,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历经八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生参加过大小战役五十余次,曾被授予大尉军衔。是一位一生戎马倥偬的老革命。 ­

        父亲1918年1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澧县毛家坪村,1935年刚满17岁的父亲听说红军来到了自己的家乡,就驻守在离家20公里的一个镇子上。第二天身为长子的父亲不顾父母的反对,偷偷从家中跑出来,加入了红军。参军第一天,父亲就随军开始了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接连几天饿肚子是常有的事,最让父亲伤心的就是那吃人的沼泽地,在过草地时父亲亲眼看着和自己同龄的班长涵陷在了泥潭中。

    长征途中,到处是敌人,参军第二天,父亲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第一次战役在湖南的津石。从此,父亲随着长征大军转战南北,从湖南、贵州、云南、西藏、直到甘肃、陕西,对父亲来说,从家乡到陕西,真是从南方打到了北方。

       长征结束后,1937年,芦沟桥事变,父亲又投入了八年抗日战争。从参军那天开始,父亲在炮火连天的战争中度过了二十一个春秋,在枪林弹雨中拼杀了14年,父亲竟然没有负过一次伤。用母亲说的一句话是:子弹都长了眼睛了,父亲几次都是有惊无险,有一次听到一枚炮弹炸响过后,等父亲起来一看,一只衣袖全被炸碎了,父亲却安然无恙,这真是个奇迹啊!!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太幸运了,父亲亲眼看到自己的战友们一个个在敌人的枪炮声中倒下,甚至有的战友刚当兵,连一口水都没喝上,就牺牲了。 ­

­       从南方打到北方,从长征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父亲一直在战场上奉献着自己的人生。17岁离家一直到1951年,16年后已是33岁的父亲终于第一次踏上了回家的路程。直到此时,父亲才知道,自从父亲离家后,祖母每天都上香为父亲祷告、为父亲祈祷,因祖母过度的思子把眼睛哭瞎了,早的于前几年离开了人世。祖父也已双目失明,听到父亲回家了,用他那苍老的双手把父亲从头摸到脚......。 ­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回到久别的家中,父亲没能看到思念多年的母亲,双目失明的父亲又看不到自己,百感交集的父亲来到了母亲的坟前长跪不起,在心里和母亲诉说着离别后的思念与伤感,都忘了为母亲的坟上添几把新土。(这是多少次在回忆往事的时候父亲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

       1956年6月父亲转业到玉门油矿运输处任人事科科长,1960年5月份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先后任大庆油田油建公司工会主席;1965年9月任大庆第七中学校长等职务;1983年10月,经组织批准在油建公司光荣离休。 ­

­       父亲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位有着72年党龄的老党员。经历过当年的战火纷飞,经历过石油大会战的艰苦创业,有着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纯净的情怀。父亲常说:和牺牲的战友们相比,我太幸运了,我非常知足。也许是缘于父亲有着良好的心态,虽然是耄耋之年,父亲的身体却非常的健康,睡眠也非常好,生活很有规律。每天6时左右起床,站在阳台上做一些适当的运动。20点休息。白天大部分时间端坐在沙发上,闭目养神。每逢年节各级领导、同事、亲朋好友常来看望父亲。

       2007年8月,父亲被评为“阳光老人”。油田报社记者来到家中对父亲的传奇经历作采访。标题是《89岁老红军淡定话当年》。然而就在这篇报道见报后不到一年的时间,父亲却匆匆的离开了我们,去了另一个世界。值此在建军82周年纪念日到来的之即,父亲离开我们近一年了,女儿仅以此文纪念在天堂里最敬爱的老父亲,献给和父亲一样共和国的功臣、先辈们,你们在天堂一定相逢了。虽然您们远在天堂,但请您们放心,共和国不会忘记您们!祖国不会忘记您们,人民不会忘记您们!! ­

­        远天堂的父亲啊!我最亲爱的老爸,您知道吗?女儿想您啊!!您为新中国的解放、为大庆油田的开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您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您是共和国的功臣!您永远!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老爸您是女儿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您是女儿心中永远的丰碑!女儿为您骄傲!女儿为您自豪!!!!

                                                                写于2009年8月1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