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工作者申健山的突出贡献
1979年1月,就任甘肃省税务局局长的申健山勇挑重担,带领全省税务系统的同志们,迈出了甘肃税收改革发展的第一步。
税制改革攻坚克难
“申健山局长组织观念性强,做事认真。”据和申健山共事过的老同志回忆,省税务局刚恢复成立时,工作千头万绪,申健山不厌其烦,经常主动向国家税务总局、省委、省政府、省财政厅汇报请示,对上级指示则不折不扣执行。1986年财税分设时,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改革在个别地方遇到了阻力,申健山一面和地方政府积极协商,一面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坚持不懈推进机构改革。最终,他和他的继任者克服重重困难,于1989年4月全面完成全省税务机构分设和垂直管理工作。
与机构改革同步进行的,是1983年和1984年的两步利改税。由于利改税方案并非“一刀切”,而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税率,为减少税企矛盾,确保税负公平合理,申健山亲自深入石油、化工、建材等大企业调研,一户户算细账,一户户确定负担比例,并及时向上级汇报提建议。在他的带领下,甘肃两步利改税工作顺利完成,第二步利改税后形成的多税种、多环节征收的复合税制体系,一直延续到1993年底,初步适应了改革开放后甘肃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状况。
征管模式根本转变
“申健山局长不畏难。”改革开放前,甘肃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实行“一员进厂,各税统管、征管查合一”的集权化征管模式,该模式因监督缺失容易导致执法随意性。1986年,遵循国务院关于征管体制改革的要求,申健山带领同志们认真学习外地经验,反复研究改革方案,积极探索新模式,大力支持天水、兰州等地的试点工作,并最终取得突破性成果,使征管、稽查“两分离”和征、管、查“三分离”的新模式很快在甘肃税务系统全面推广。新征管模式有效制约了税收专管员权力,强化了内部监督,解决了管不细、查不深、收不足和不正之风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征管质量和工作效率。
促产增收培植税源
“申健山局长非常注意培养税源。”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大锅饭”时代一去不返,企业自负盈亏。许多企业一时无法适应,生产陷入困境。当时的税务部门还担负着促产增收任务,手头掌握一定数量的促产周转金。为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申健山或亲自下基层,或安排税务干部实地调研,为困难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促产周转金,帮助需要发展资金的企业贷款,还充分利用税务部门的优势,为企业生产销售牵线搭桥。同时将减免税与促产工作紧密挂钩,严格把住减免、使用、管理三道关,使减免税政策发挥最佳经济效益。
通过政策上“扶”,财务上“带”,资金上“帮”,销售上“疏”,信息上“联”,管理上“促”,不少困难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转。以1988年为例,全省完成促产项目550个,促产周转金扶持企业455户,为企业增加利润454.78万元,新增税收335万元。1983~1988年,全省共减免税收近5.4亿元,支持企业还贷3.7亿元,在搞活经济、搞活企业、培养税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队伍建设强化基础
“申健山局长很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受文革影响,到1978年,甘肃仅有税务干部2000多人,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干部凤毛麟角。为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税源增多、征管难度增大与税务干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突出矛盾,申健山一面与上级部门联系调进、引进人员充实队伍,一面要求全省税务系统干部“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边学边干,边干边学”,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局内组织的各级各类专业财税培训班,为税务系统培养了一批人才。
1985年,全国税务工作会议提出“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税务干部队伍”的目标,省税务局认真贯彻,制定了《甘肃省税务部门和税务干部保持廉洁的若干具体规定》。申健山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每次下基层调研,申局长都会叮嘱食宿从简,及时结算饭票。1986年8~9月,省税务局拟定《关于加强全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申健山强调要以此为契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通过整治,税务干部吃拿卡要、乱收费、乱摊派等影响税务部门形象的不良行为逐渐减少。
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效地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大幅增长:1978~1988年,甘肃共实现税收收入131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8年75.6亿元的1.7倍。1988年,甘肃工商税收收入达到21.8亿元,是1950年的191倍。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初这十年的税收成果,为甘肃税务乃至甘肃国税以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而在这段时期任省税务局局长一职的申健山,则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