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路上的不朽丰碑 五邑院士独领风骚
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江门市十分注重挖掘独有的人文资源,传承历史文脉,培育城市的文化品格,塑造崇文重教的人文精神。这里举办的以江门籍名人、名家命名的文化赛事,如 “白沙杯”书法大赛、“李铁夫杯”油画大赛、“沙飞杯”摄影大赛、“戴爱莲杯”舞蹈大瓣、“红线女杯”曲艺大赛、“冯如杯”全国航模大赛等,质量高,规模大,影响也大,参赛者来自全省、全国乃至海外。
透过以下这篇对“院士路”原汁原味的报道,似可有助人们以“一斑”窥“全豹”!
在市区华侨博物馆门前,正对着一条宽阔的大道,大道长200米,宽60米,成为博物馆的中轴线,中轴线的顶端,路左、右两边的人行道上,国学大师陈垣和建筑学巨匠梁思成的铜像巍然屹立,引领风骚,其余27尊院士的铜像依次延伸,构成了院士路的主体。
这就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院士路!站在这里,你感觉不到都市的繁嚣和物欲的横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返璞归真和心灵净化的感觉。怀着崇敬之心,记者逐一瞻仰了这些铜像:国学大师陈垣、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植物学家陈焕镛、地质学家陈国达、细胞生物学家薛社普、微波理论学家林为干、化学工程专家余国琮、火箭控制专家梁思礼、光谱化学家黄本立、无机金属材料专家姜中宏、计算力学和土木工程专家张佑启、结构化学家麦松威、矿物学家叶大年、有机化学家黄乃正、有机化学家陈新滋、神经生物学家叶玉如、无机化学家任咏华、理论物理学家邝宇平、水稻育种专家黄耀祥、医学微生物学家和分子遗传学家黄翠芬、普通外科学专家黄志强、心血管病学家陈灏珠、分泌学家史轶蘩、肿瘤外科学家汤钊猷、微生物药物与细胞工程学家甄永苏、眼科专家李绍珍,以及空气动力学、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高速碰撞力学家李椿萱,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学家冯培德。有点遗憾的是,材料科学家郭景坤、工程热物理学家蔡睿贤还没有塑像。
每尊塑像均由半身铜像和座基构成,座基正面上部是块不锈钢铭牌,镌刻着院士的姓名、出生年月、出生地和头衔,座基下部是其本人的手印,座基背后是院士的生平。
五邑院士独领风骚
中国首批81名院士,江门占其三!中国最早的院士产生于1948年,当时评选的标准极严,一要在专业上有特殊著作、发现或贡献,二要主持学术机关在5年以上并成绩卓著。评选方法是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通知全国各大学、专门学会和研究机关提名。由筹备委员会进行初筛,拟出402人名单,再由评议会审定105人为院士候选人,最后由评议会选举,结果,有81人当选为院士,这些分布在不同学科领域的院士,体现了上世纪前半叶中国科学的水平。在这81位院士当中,五邑籍的陈垣、梁思成、梁思永榜上有名。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居然出了全国1/27的科学权威!
梁家一门三院士成千古佳话。梁启超名扬世界不用多说,其所育的9个子女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梁思成是众所周知的建筑学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立下汗马功劳;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和考古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梁思礼则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参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是中国导弹控制技术领域的奠基者之一,在把远程地地战略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送上天的伟大工程中,他担当副总设计师的重任。梁家一门四杰,比起苏轼“一门三进士”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中国历史上罕见。
全国最年轻的院士是五邑乡亲!2001年,当年仅38岁的任咏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全国瞩目。她以一名女性的身份,以一名中国有史以来最年轻获评院士资格的科学家的身份,与白发苍苍的先行者们一同站在了人类科学探索领域的最前沿。这位年纪轻轻的无机化学家设计和合成了新的无机发光分子材料和化学传感配合物;设计及合成了多种多核金属簇体系的发光材料;设计了新型有机金属铼、铜和银的发光刚性棒材料;设计出可用分子磷光信号传感器及光电开关的双核金冠硫配合物……对常人来说,这些东西跟爱恩斯坦的相对论一样,一点都看不懂,但它们却引导着科学的革命,影响着人类进化的进程。
目前我国只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学院实行院士制度,至今评出院士约1600名,江门,仅占了全国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的1/1000,但却拥有全国2%的院士。(原载2005年12月26日《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