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是负责任的企业?
对于富士康来说,2010年5月将是值得记入商业史册的日子。多年来高速成长的代工航母,在后工业时代终于集中地爆发出其脆弱的一面。当《中国经营报》记者试图通过各种渠道对富士康进行“穿刺检查”,努力寻求各个事件的真相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在这样一个“有序的世界”里,一切看似简单,却含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编者的话:
别让“习惯性”成为常态
5月26日,在深圳龙华厂,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首度公开面对数百家媒体。当着千余人,他深深三鞠躬,“除了道歉还是道歉,除了痛惜还是痛惜”。不过,郭台铭亦称,其中很多轻生的原因在于经济、感情等原因,与员工的个性及情绪有密切关系,而与集团的管理方式和工作压力关联不大。
有人认为,是代工模式瓶颈和成本压力导致了富士康目前的困局;有人认为,是制度执行有余关怀教导不足,导致了富士康员工选择以这种极端方式进行表达;还有人认为,是巨大型企业管理机制不能有效传导,使得上下级管理脱节进而产生了误解和伤害……
但无论如何,对于企业与社会来讲如何阻止悲剧再发生已经是迫在眉睫。
在这里我们想问问富士康,除了对园区的硬软改善外,是否实现了对企业内核管理的改变,以及对员工形成真实关切?
想问问社会,是否应该从政府、政策层面,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救助,以防止目前的“习惯性”极端表达成为常态?
有观点认为,像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型企业,是比大陆代工型企业先进5~10年的企业。那么,深入研究富士康的管理和困局,也是在帮助行业中更多企业找到现实发展的良性路径。
2010年4月5日、2010年4月12日、2010年4月26日、2010年5月3日、2010年5月17日,《中国经营报》在连续五期对富士康坠楼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后,从本期开始,我们更加关注生命和企业社会化边界的问题。
2010年5月25日,在中国经营报社六层会议室,来自企业界、学术界、管理界的相关人士齐聚一堂,大家希望为这家全球最大的,超过80万员工的代工企业,寻找现实的可解决路径。
现在,我们更需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社会和舆论的质询。希望有更多人伸出援助之手,来阻止悲剧再次发生。
2010年5月26日,深圳龙华富士康南大门前,十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热闹。来自全国及海外近200名媒体记者,在这里聚合,参加富士康企业史上最大规模的媒体开放日活动。
11时许,四辆大巴满载着记者驶入富士康龙华厂区的一栋主板生产车间。在考察完毕后,记者们又被带到富士康新装修竣工的员工关爱中心。在一间多媒体放映室,郭台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在近一个小时的新闻发布会中,郭台铭面对来自全国及海外的近200名记者,神色紧张。悲剧不能再上演!但事实却让他更加无力。
规定时间,规定动作
在近两个多月集中坠楼事件发生后,提问更多集中在管理问题上。尤其是那份“员工生死状”合同,记者甚至将合同样本都拿了出来。为了让自己表达得更清楚,郭台铭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来回答记者的一个问题,并不停地打手势。
早在2010年1月底,马向前坠楼死亡事件受到公众关注时,郭台铭曾宣称“富士康是负责任的企业”,相信这并不是企业的问题,也没有进行内部整顿。随后,在3月份一个月时间里,富士康发生了3起坠楼事件。4月份,相关数字再次增加。但郭台铭一直未曾就此向公众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