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搞副业,不是我家发明的,是向大家学的。
八十年代,居民的生活物质还是实行定量供给制,大部份的物品如大米、清油、猪肉是定量的,那点当然是不够全家用的,上自由市场去买,当时工资又低,必竞是少数人的事,当然比七十年代年要好得多,七十年代是有与无的差别,八十七年代是多与少,好与差的分别,那就搞副业弥补不足部份。
和田那地方很特殊,那个年代除了工厂、机关、学校和政府办公大楼外,凡家属院都是平房,就是地委机关一级都是按当地牧民的房子修建的,每家的房屋,分前后两部分,后面是房子,前面是院落,院落是房子的两倍,四周用围墙围好安上门,和邻居连成一片,就成了独门独院。由于院子是房子的两倍多,很有发展空间,每家安有自来水开关两个,一个在院子里,一个在厨房里,这种方式最后用之于乡村。起源於原政协主席李瑞环到和田视察,发现和田疾病多,病种复杂,根源是水污染,他代头捐款,还号召全国人民捐款,那就是响遍新疆的“打井工程”!
院子里的那个水开关,主要用之于浇灌,和田那地方太干燥,空气中的水只有5%,以夏天为例,每天浇水三次,浇水的目地,一是降温,二是固沙。如果院子中长期不浇水,人站在上面,双脚会陷落下去的,春暖花开时,大风一刮,满院和房内都是泥沙,当年中央电视台对和田的风沙是这样描写的: 和田人,真正苦,每天要吃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继续补。
由于院子较宽,又有水浇灌,所有大家都会利用起来的,有的种上果树:如葡萄树、无花果等等,有些人还种上小菜:如小葱、椒子等等。大部份的家庭都是种上葡萄树,下面喂鸡、鸭、兔,民族同志还喂上几只羊。
当年,我观察过好多家属区,都是这样的,包括地委一级的领导家属院都是这样,所不同的,他们多一个后院。前面种花草,后面喂鸡鸭。
我们 家和大多数的家庭一样,我种了三株外号叫马奶子的葡萄,这种植物特别适合新疆。三年后,便是硕果累累,葡萄树是要剪枝的,我的剪技不是集中剪,而是每天剪,每天剪上三四技,作为当天兔子的口粮,葡萄棚子既可遮阳降温,又可以防止风沙乱飞,还可以解决家禽的口粮,何乐而不为!
秋天到了,葡萄成熟了!一串串的吊在半空中,一串一串的紧挨着,十分好看,要吃时,随便剪上一串,就能解决一家人的需求。葡萄串,有大有小,成熟期先后有两个多月,实在吃不完就用来喂鸡,鸡最喜欢吃葡萄,一口一棵,吃得打隔。这种葡萄口感好,不酸,也不是那样很甜,个头大,口感清脆,吃得饱,不伤人,有时送点给单位职工,左右邻居送上点,兼大欢喜,余下的放在阳台上,吃到第二年4月份。
葡萄架下都是鸡舍和兔舍,鸡舍是长方型的,材料是钢材和木材做成,钢材都是,‘偷’来的,和工人打好招呼后,将钢条锯成半成品,放在我办公室,下班后用报纸包好带回家,门卫管理很严,有时故意大吼一声,相对一笑万事大吉,有时和领导一路,也明白你拿的啥,也不问,占点小便宜嘛。
兔子是我家主要肉源,兔种是日本大耳白,有8斤多重,产量又高,生长期不长,繁殖快。开初好吃,后来吃伤了,把兔头和内脏,及皮毛埯在葡萄树下作肥料用。回到乐山,对各种兔制品都不感性趣。它的饲料来源很简单,春天以苜蓿和沙枣树叶为主。夏天以葡萄叶和西瓜皮为主,秋天以胡杨树叶为主,冬天以家菜叶子下脚料加玉米粉相伴为料。我们家,常年喂鸡十几只,有时多达二十几只,饲料以玉米为主,当地产量高,价格便宜,以86年为例,四川卖到每斤0.46元,而和田每斤才0.16元。还有四处丢弃的馒头,那馒头很奇怪,放在露天中都干了,也不腐烂,我们是绿色环保者,用水一泡,加上苜蓿和玉米粉,就是鸡的主食了。
那里的鸡长得奇大,最重有十七八斤重,三口之家,杀上一只,挂在外面,随时割上一块就够一家人吃,一个鸡脖子和鸡头炖上都吃不完,回到乐山后,看到小小的鸡,真有不习惯的感觉。
菜是自已种的,肉是自已搞副业挣的,这样给家庭节约了一大笔开支,这一切都是你陈碧容下班后幸勤劳动的结果,现在回想起来很内疚,我们夫妇象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
爬雪山,过草地,
吃树根,战顽敌。
现在一切都好了,你却悄悄的离开了!
2011-12-29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