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容妈妈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80417255
本馆由[ 碧容妈妈 ]创建于2011年07月14日

碧容妈妈日记:澳大利亚,新西兰行(终)(附像片)

发布时间:2013-09-27 21:59:57      发布人: 碧容妈妈
 

我对澳,新行的体会,(五)我另一个角度的认识澳大利亚,新西兰

                            (下)

据我亲眼所见,第三产业挣钱是很艰难的。

公交车费用虽说便宜,但客人太少,很久才有一辆车开过。而且要等很长时间,街上见不到出租车,都是在家等客人。打电话通知上门接客,除旅游景点人多点以外,其他地区几乎见不到行人。满街尽是汽车。各大商场冷冷清清,参观者少,购买者更少。据说,当地政府也管理得好,如卖水果的只能卖水果,卖酒的。不能经营其他项目。而且在几百米的范围内就此一家。没有一家搞垄断,大家都有饭吃。

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吃的是不讲究的,我们住的是星级宾馆,早餐是自助餐,我数了一下就那么十几样。常见的就是烤面包,烤猎肉和烤鸡肉,我归纳了一下。它们的品种只有三大类,面食类以烤面包和糕点为主,要占整治过食品60%,肉类以猪肉和鸡肉为主,20%。奶品占10%左右。我们在华人开的餐馆中,味道也大同小异,对于我来说,走南闯北已习惯,对于很少出门的四川人来说,饮食关很难适应,每餐菜饭剩下不少,都是以自带“涪陵榨菜”,“老干妈”为主了。就是正综的四川厨师可能也很难做出正综的四川口味。我想气候,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了饮食的口味有关。

记得,我在新缰工作时,回家探亲,将当地最好吃,最珍贵的零吃类如炒瓜子,炒核桃,炒杏仁,葡萄干,花了几百元,带了几十斤,送到每家,大家都不习惯,最后生了霉,扔掉了。

有年春节,我到维吾尔族家花高价买了几个哈密瓜,挂在脖颈上象保护初生婴儿一样带回四川,一般都清楚,哈密瓜在新缰维吾尔族中算是珍贵水果,因为它产量不高,生长期长,不易保管,还有它的特殊口味,很受民族同志的喜欢,他们也不常吃,有珍贵客人,或者是逢年过节才拿出来吃一吃。结果带回来,大家都说吃不习惯。有的咬了一口就扔掉,弄得我十分尴尬,我们将四川最好的橘子带了几十斤到新缰准备送人,随之过了天山,口味变了。那清爽可口的味道没有了,到变成淡而无味了。它妈的。难道糖也有蒸发掉的吗?

我总觉得,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南方的中老人,如果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后很难适应那里的饮食文化。

他的服装也很简单。由于一年四季温差不大,一般都是长袖短裤等旅游休闲服,很少看到男的西服革履,女的浓妆艳丽的打扮。

我记得我到泰国普吉岛参观时,导游说,泰国总理带夫人到中国访问时,他的夫人说,他很羡慕中国的妇女,一年四季分明,服装随随便便打扮都好看。冬天穿长统靴,夏天穿超短裙,女人的曲线美随时都可以表现出来。

我一生中听得最多的是:儿时爸爸妈妈说,好好的读书,将来有一份好工作。参加工作后,领导和同事说,作好本职工作,多为人民作贡献。中年时,朋友聚餐时说,你工作如何?升迁时何时轮到你?

而西方的家庭观念很浓,他们向我说明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年青人和父母都是分开住的,各有各的空间。周末必须代上娃娃回家看看父辈,除非你旅游去了。而父母作一桌丰盛的饭菜,看到儿孙们狼吞虎咽的样子,以享受天轮之乐,作为长辈周末尽情欢乐,星期一收拾残汤剩饭,星期二休息一天,星期三又为下一个周末作用准备,这样周而复始的生活着。他们是家庭亲情为人生快乐,而我是工作挣钱为一生目标,这可能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吧!

从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定居的人来看,50岁以上的大部份是北,,广的人多。年青的一代,来自全国各地。从知识结构上看,大部是一本二本居多,国家重点建设七所大学如中国科大,西安交大。浙大,上海交大,复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大,人数很少。我国的两所超级大学——清华和北大的更少。从人数上看,广东省的人最多,一般是一个村一个村的人搬迁过去。

在公共场所见不到高声喧哗的人,在公园内见不到唱歌跳舞的人,因为你高兴了却影响了别人。如果多次不改正,法院可以罚款,还要负一定的刑事处罚.当天我在悉尼歌剧院外的广场见到一批七十岁左右的老年人,统一着装在那里载歌载舞,十分钟后就受到限制,只好自行解散。

它的行车路线是向左的,就是车门也是左边。我是坐车的都不习惯,不知开车人是否习惯。主干道像我们 的一级公路外,支线小巧玲珑,就象娱乐场所的赛车道,车速较快,一般是60码左右。由于人口稀少,过斑马线时有它的特殊处理方式。就是绿灯亮了,也不能走,它有一个斑马线的铃子,必须要按斑马线的的铃铛,,才让通过,我作过一个试验,没有按钤铛,红绿灯交替十几次后也不放人。

我还发现一个奇怪现象,那里的第三产业,服务人员都是一些老头老太婆,如机场的后勤工作者,乘务员等。好多服务性的行业都没有见到年青人。那些年青人又干啥去了?

澳大利亚,新西兰就象是那十八岁的妙龄少女,美丽而动人,在他那微妙的面纱下使人留连忘返。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们乘坐的空客渐渐远去。留在心中是永远的美好回忆,祝愿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保持着青春靓丽,美丽而大方。

以上资料的来源是导游主动向我们介绍的,另一部份是我资询导游的,大部份还是资询当地华侨提供的。资料是没有经过核对,是真是假以文件为准,只是一篇游记,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所见所闻,愿有心人终成正果。

介绍: 悉尼海港大桥的雄姿,它在100多年前修建,目前它仍然可以通过世界三大游轮之一,——英国皇家游轮。

介绍: 处在闹市区的发射塔,是按中国西藏佛教徒的手摇工具为模型制作而成的。

介绍: 游人在《蓝山国家公园》上留影

介绍: 在澳大利亚的四周都是这样的海岸线,一年四季都可以下海冲浪。

介绍: 游人在悉尼大学的草坪上梦想着不能实现的留学生活。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