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疯狂的文学天才路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78407284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12月09日

路翎:一个疯狂的文学天才

发布时间:2012-03-10 23:42:04      发布人: jackson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崛起的作家中,路翎是非常突出的一个。批评家曾唐湜这样称赞路翎:“路翎无疑的是目前最有才能的,想象力最丰富而又全心充满着火焰似的热情的小说家之一。虽然他的热情像是到处喷射着的,还不够凝练。但也正因为有这一点生涩与未成熟,他的前途也就更不可限量。”
路翎(1923—1994),原籍苏州,出生在南京。原名徐嗣兴,2岁时生父就病故了。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娘家,从舅姓。路翎的外公家是苏州巨富,童年路翎经常在外公家生活。耳闻目睹舅妗一辈争夺家产,为他日后创作著名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留下了痛切的生活和情感的积累。路翎曾向胡风倾诉:“在小学的时候,我就有绰号叫拖油瓶,我底童年是在压抑、神经质、对世界的不可解的爱和憎恨里度过的,匆匆度过的。”
路翎小时候就在作文上表现出了天赋。“7岁时,老师几次赞美我的作文,还在课堂上亲自朗读我的作文,我便更爱好作文了,而且开始读许多的故事书和课外书,这更加培养了我对文学的爱好。”路翎少年时代嗜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1935年入江苏省立江宁中学后,常读上海文学杂志和屠格涅夫的作品。但是,路翎的求学道路并不平坦。1937年冬天,路翎随家入川,就读于国立四川中学,但因思想左倾,在高中二年级时,被学校开除。年仅十六岁的路翎就离开了学校。路翎没有完成系统的学校教育,但是他读过的文学书籍却比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多得多。
1938年,路翎写了一首长诗《妈妈的苦难》,向胡风主编的《七月》投稿,没有发表,但他得到了胡风的鼓励。1939年,路翎的短篇小说《要塞退出之后》被胡风采用。发表在1940年的《七月文丛》。这时用“路翎”作笔名。(他之所以用“路翎”做笔名,是为了纪念初恋对象李露玲。)
《要塞退出之后》写的是抗日战争的故事,江南前敌要塞在撤退中,军事长官张皇失措,溃不成阵。年轻的沈三宝在战争初期也是非常怯懦,但在与敌人遭遇时反而激发了战斗的意志,两次打死日本骑兵,又枪杀了有汉奸嫌疑的金主任,但最后他却被本连执行军纪的人无罪诛杀。这篇作品自然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结实和力度,但是它在略嫌浮躁紊乱的描写中,已经初步透露出路翎善于刻画动荡环境中人物起伏不定的内心世界的艺术才华。
这篇小说使路翎结识了胡风。胡风曾回忆他和路翎见面时的情景。“约来见面以后,简直有点吃惊:还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小青年,很腼腆地站在我的面前。”“他年轻、纯朴、对生活极敏感,能深入地理解生活中的人物,所以谈起来很生动。这是一个有着文学天赋的难得的青年,如果多读一些好书,接受好的教育,是能够成为一个大作家的。”
1940年,路翎由继父介绍,到国民党政府经济部设在重庆北碚区的天府煤矿矿冶研究所会计室当办事员,干一些记帐、填表的杂务。路翎由此接触到矿工的生活,写了一系列反映矿工生活的小说。看见了矿工们住破工棚、衣衫褴褛或赤身露体地下矿井,耳闻目睹了矿井塌方、涌水和瓦斯爆炸等惨状,“看见了它底轰闹的,紊乱的,拼命求生的景状,和坐在办公室里的老爷们底悠闲和漠不关心”,他以一种扰动不安的悲悯情怀注视着这些“把人弄得比畜生还不如”的矿区社会,创作了《家》、《祖父的职业》、《何绍德被捕了》、《卸煤台下》等反映矿区生活的作品。这些创作是如此逼真,以致于有人认为路翎“学生出身,当过矿工”。
在矿区人物的描写中,路翎发现了两类人物:农民型工人和流浪汉型工人。前者性格于诚实中带点卑怯,做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了的乡土的和家庭的梦。后者性格于强悍中带点野性,有时甚至带点无法无天的邪恶感,在放荡不羁的行为做派中散发着生命的强力。路翎同情前者,却更倾心后者。
1942年,丰厚的矿区生活积累使路翎开始进入创作高潮。4月,他写成了著名的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此时还不到20岁。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