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广播电视台女记者林丽娴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77441466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23年03月09日

林丽娴是谁?

发布时间:2015-10-12 08:34:58      发布人: 孝行天下

2015年10月8日,Anglababy像公主一样嫁给了黄晓明,而在同一天林丽娴在家中被公公用刀砍杀,送医后经抢救不治身亡,年仅36岁。新闻的一面是觥筹交错,满眼幸福,而另一面却是血肉模糊,家破人亡。

林丽娴是谁

2015年10月10日,她的名字占据了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新闻上看到她的介绍:任职于莆田电视台,不仅是个一位新闻专业主任记者还是一位端庄美丽的女主播,有着令人艳羡的才华、事业和容貌。在莆田这座南方小城,属于屈指可数的出色女性。


事发的第二天,我一到办公室就被同事拉住问:莆田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什么是两顾风俗?不让媳妇回娘家或不想生第二个孩子就能引发血案?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莆田人,可是对于许多莆田的观念至今也无法理解。但作为资深莆田女,我非常能理解那个地方的女人的悲凉,那里对女性有着许多现代文明人无法理解的束缚和凄凉。

我曾经在《莆仙婆媳天敌宿命》一文中提到:何为“孝”?“孝”字上面的“耂”是“老”字的一部分,下面是“子”,包含两层含义:其一,老人和儿子必须永远在一起,才算“孝”;其二,老人的意志子女必须承接。如果能理解对“孝”的心理解读。或许也能理解莆仙地区重男轻女以及对嫁娶观念如此偏执的原因。

在莆仙这片土地上,不论是重男轻女还是嫁娶的观念偏执到疯狂的地步,绝非仅仅因为面子或名声那么简单,根源或许在于父辈的恐惧感。恐惧什么?恐惧——失去控制权,独自面对原本就有的自卑感和屈辱感,年老后无人陪伴的孤独感,百年之后成为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

见到网上很多人评论认为:是两顾婚姻酿成了悲剧,甚至隐隐认为女性不该追求什么两顾,仿佛只要干脆地把自己嫁了,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可真是如此吗?

所谓的两顾婚姻是计划生育时代,莆仙地区发展出的婚姻风俗,即男女双方都既招又娶,是娶妻入赘的折中方式。很多非莆仙人士不解,婚姻不就是应该“两顾”吗?他们认为两边家庭都要照顾,这是很正常的。甚至身为莆田人的我,也是见识了种种突破想象力的事件后,才明白“两顾”并非原本想得那般简单。被视为最大的孩子姓氏问题,在林丽娴的悲剧中也不成为问题,因为他们本就是同姓。很多深层的人性,许多人无法自知,更无法言明。

1

第一,恐惧失去权力,嗜权如 命。武志红先生在《是什么令他们如此嚣张》一文,提出很多社会恶性事件和家庭内部的伤害都是为了追求权力。权力就是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头上。

在莆仙地区尤其能见到这样的权力逻辑:什么叫面子?我有钱有权,你没有,那才叫有面子。大家都有儿孙绕膝,能延续本家族血缘姓氏,而我没有,那我就有屈辱感,没尊严。嫁娶的权力观,即“娶的”有权力而“嫁”没有权力,只有一支独大,没有相互平等、尊重和商量的余地。在莆田传统观念中嫁或娶是丈夫及丈夫的家族对女性支配权力的一锤子买卖,而不是所谓的两个家庭缔结成秦晋之好,表面上尊重,背地里还是要分出个尊卑。

在莆仙,女儿嫁出去了,娘家的父母便无权要求自己养大的女儿尽孝;婆家对于娶进门的媳妇,不论从人身自由或财产,甚至包括孙子孙女的抚养教育都有绝对和正当的发言权,甚至掌管权。女性所有的牺牲和隐忍都因为“你是嫁过来的”而被夫家认为是理所当然,一文不值。遇到开明的家庭,有丈夫庇佑的女方虽然是娶进门,但依然给予她尊重与自由,这是权力的恩赐。倘若遇到偏激的家庭,又摊上个妈宝男的丈夫,这时女方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娘家看望老人,拿自己挣的钱孝敬自己的父母,若没有得到权力的允许,都会招致一场家庭战争,哪怕是自己回趟娘家这么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引来杀身之祸也是不难理解的。

说到底,在权力和威严面前,信任、感恩弱者只会让掌权者变得心软,只有将弱者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才能缓解和减轻心中的愧疚,提高自尊感。为何强调嫁娶或两顾的不同,不过是为了让强者有充分的自由,弱者或弱者家庭的尊重,“我”给或不给,我有自由选择权,而对方只能坐以待毙。通过一锤子买卖,保障永远的强者姿态,才能让自己拥有稳定的自尊感。而这种可怜的自尊感,只能建立在强弱、输赢、尊卑、你死我活之上,战争也就不可避免。

婚姻不过是一场权力的战斗,一场拿幸福换权力的交易。这就难怪这几年莆仙地区嫁女儿的聘金屡创新高,许多男人抱怨:这是嫁女儿还是卖女儿啊?坦白说,如此严苛不讲情面的嫁娶观念之下,几十万买了人家辛苦养大的掌上明珠,贵吗?权力没有,至少还有钱,给毫无保障的女儿留条后路,过分吗?

林丽娴作为当代女性,当然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生育工具或无知妇孺。这一场悲剧中,嗜权如命的老人和大男子主义,即便林丽娴把自己干脆地嫁了,这场婚姻依然是个悲剧。儿孙存在不过是为了实现长辈自私且荒唐的权力欲而已,子女只是工具。颖儿在朋友圈里感叹:林的悲剧中,同是同宗同源,儿女事业有成,家人都健康,为什么这些都看不到?因为只要有家庭权力欲望大于爱的力量,脸面就永远比是非和现实的幸福重要。


2


第二,恐惧年老后的孤独感。 上面已经把嫁娶的严苛都提到了,那就不难理解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爱生儿子了——养儿防老。父母也许不指望孩子会给他们带来多么优越的晚年生活,但在心理上,都希望暮年之时能有人端茶送水,嘘寒问暖。所以,莆仙地区的父母都希望女儿不要嫁得太远,这样就可以常回家看看。

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观念中,“娶媳妇”的儿子可以不离家,可以跟老人永远在一起,陪伴老人。但也恰恰因为如此男性群体里更容易出现心理学意义上的巨婴,永远充满非理性的情绪和吹弹可破的尊严感。而女性由于生下来就注定离开自己的家,为爱孤身一人来到夫家,成为婆家的外人,慢慢地熬成婆,命运多舛。

但令人吊诡的是,年轻时命运坎坷、隐忍的女人一旦做了婆婆之后,对同为女性的儿媳妇不会有更多的同情和包容。婆婆们常常喜爱“插足”儿子和儿媳妇的事物,年轻时隐忍太久,最后也变成了嗜权如命的大家长。许多婆婆都会抱怨自己的儿媳妇太懒或太娇气,自己年轻的时候受的委屈比儿媳妇还多,认为该受的苦还是应该受的。理智上认为是为小两口好,但潜意识却有嫉妒儿媳妇过得太轻松的意味。这里藏着一个深层的“水鬼”模式——我必须将我所承受的苦难传递给另一个人,让那个人和我遭受一模一样的苦,那样我才得以安宁。人生本就有太多苦,一个人该不该受苦,该受什么苦,绝不是他人应该随意强加的。

莆仙传统地区的奶奶是非常喜欢带孙子的,含饴弄孙的乐趣是非常能够理解的。但仔细观察,许多爷爷奶奶带孙子时,很多都有跟妈妈一争高下的意味,希望孙子跟爷爷奶奶更亲,而非母亲。这与传统家庭系统中夫妻关系被边缘化有重大关系,干涉插足使得许多处在磨合期的小家庭分崩离析。莆仙地区就发生多起婆婆将孙子藏起来,泯灭人性的人伦悲剧。其潜意识的含义在于:婆婆借着儿媳妇的肚子生了自己和儿子的孩子,因此潜意识中婆婆是必须“夺子”,只有“夺子”成功才能把“小丈夫”留在自己身边,永不分离。于是,上一代人夺下一代人的孩子,儿媳妇变成了年轻时的婆婆,为下一个轮回做好准备。


莆仙地区诸多婚姻的悲剧就在于,老人太恐惧自己的孩子“成人”离开家,用各种不正常的观念绑架自己的子女。理智上都希望小两口幸福美满,但潜意识对权力的渴求和对孤独的恐惧,让老人“舍不得”退场,直到把小家庭弄得鸡飞狗跳,也要争出个谁尊谁卑。我曾提过:正常的婚姻本应该是男女双方各自离开自己的家,结合在一起组建新的小家,温馨有爱,相互尊重扶持(是相互,而非女方或男方单方面的妥协)。

我在莆仙地区见识过太多太多这样的家庭悲剧。我的密友小M,曾经也是她们中的一员,无奈的独生女。强势的婆婆不满莫莫与自己的原生家庭“藕断丝连”,恐惧家财外流,强行藏匿未断奶的婴孩,要求她公证房产来证明她是嫁过来的,满眼荒唐。那一夜小M几乎是疯了,又哭又跪,哀求丈夫对母子俩还能有那么一点点怜惜之情,抱回孩子,一切都可以当做没发生。可惜,那个大男人掐住了她的脖子,公婆一旁看着,就如拎一只小鸡一般轻易。她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个大男人一拳一拳结结实实地砸在她的脑袋上。绝望如她,那天一滴眼泪没掉。不敢回想了,不过作为朋友,从内心得感谢那个男人把她打清醒,让一无所有的她反而有了勇气去选择。

“好女不嫁莆仙男。”不是因为莆仙男都不好,而是在这个地方遇到妈宝男、玻璃心男的几率相对高些。落在个人身上,这种几率不是0就是1,。就像生命,活着就是活着,死了就是死了。虽然要面对骨肉离别之苦,小M唯一幸运的地方在于:她还活着,幸运且勇敢地活了下来。别在深渊里呆太久,当你望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望着你。

那天和老鸿吃饭的时候,调侃作为仙游人的他,他倒是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别把个体的问题套到群体身上,别扩大范围呀!”嗯,这话有理,莆仙地区有责任心,有担当、有胸怀的好男儿是不少,女人不是没有选择的。条件好和对你好之间,聪明的女人是知道如何抉择。如果还没遇到懂得珍惜自己的好男人,别着急,婚姻一辈子的不幸和一时被世人逼婚(哪怕耻笑),孰重孰轻,相信不用我多说。如果婚姻不幸,或家成为了危及人身安全的地方,你还是有选择的:留下,或者离开。

深秋已至,逝者已矣,但愿一个美丽的生命能唤起愚昧且偏执的观念觉醒。林丽娴死了,林丽娴们还活着。活着,父母到最后也会发现,所有的计较和争夺,比不上儿女们活蹦乱跳、平安健康地活着,为自己漂亮地活着,生命本就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但,观念不死,轮回不止。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