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明大师的禅书理念
这次武汉行重游了归元寺.对昌明大师的书法又加深了印象.多年前大师的书法是广结禅缘的,稍作努力就可求到.如今大师已圆寂一周年,只有用心瞻仰了.禅堂里有几幅在展出,这次读了,又悟得了一些道理.
昌明大师1917年出生于湖北省枝江市瑶华乡柏杨冲一个佃农家庭,俗姓曹,名志秀。系三房独子,颇受父母钟爱。大师自小聪慧勤奋,农作之余,求学于私塾,幸得塾师厚爱,不吝赐教,使大师孩童时代得以修学四书五经。1934年,大师17岁时,觑破世缘,于10月18日在湖北省枝江县江口镇弥陀古寺礼觉岸长老披剃。出家时,弥陀寺方丈问其为何出家,志秀口占一偈“水中菩提镜中台,迈步容易到底难,了生了死憨头事,春风喜舍度玉关”,并说:“剃落披衣,渡人渡己!”从此就开始了他渡人渡己的僧侣生涯。
昌明大师自幼潜心研习古代名家诸体,书法造诣极深。他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定书法”,意境深邃,法度森严,行笔流畅。由于大师的创建,禅书在当今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代表中国书坛最高水平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仅吸收了两名释门大德为会员,大师以禅书获此殊誉。大师书法已汇编成《昌明方丈法偈选》、《昌明禅书系列》出版,并深得各界人士喜爱。昌明大师还广告善缘,有求必应,大凡向他请字者,都能如愿以偿。他的字既奉于日本首相官邸、比利时王宫、印度丛林、泰国佛宫等显赫之处,又出现在寻常百姓家中。英国议长古莱斯君格得到昌明大师的一件横幅,高兴地说:“这是我一生中最最珍贵的礼物!”昌明大师有一闲章:书法通禅。在他心中,书禅合一,是相得益彰的。
“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对于昌明法师而言,禅书既非可有可无的闲情雅致,更非牟取稻粮和声誉的技巧手段。“禅书若舟,渡人渡己”,这八个字道出了法师数十年如一日,钟情于禅书,苦心孤诣,勤练精进的真正因缘。“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在法师眼中,书即是禅,禅亦是书,书禅合一,悲智双运,福慧并修。法师常言:“如何不是修行?何处不是修行?何事不是修行?何时不是修行?”可以一日不食,不可一日不书。法师晚年,右手不便时,则以左手作书,并开示于人:“心无左右,法无左右,禅无左右,禅书也无左右。”法师每有所作,必先坐禅入定,于心如止水,无妄无我,万念归一之时,挥毫播禅,其寂默雷霆,如暮鼓晨钟,意境幽远;又如春风化雨,润入心田。
大师曾这样阐述自己的禅书理念:
释门高僧大德兼并书法大家者不胜其数。昔画竹通禅者曰竹禅,吟诗通禅者曰寄禅,今泼墨透禅者书禅也。禅书融合,千变万化,方便多门,归元无二。书、禅合一,只是书以现心,心以书明而已。先师太虚上人挥毫时,一气呵成,尤其是“佛”字末一竖,一笔到底,修长有力,我写“佛”字时亦多效尤。又,当年弘一大师,封笔埋石,闭关清修,后以书法能弘佛教,接引众生,故又提笔。所以,常常高僧以书赠人,都是为方便弘法故为之。初习书法者要勤习揣摩,打下坚实基础,才能融多家之长;熟之,则浓淡自如,长短自如,达到神韵、字形合一,形成自家风派,此如祖师禅同,棒喝问答,机锋各不相同也。总之,精进万化,寂默是本;禅书若舟,渡人渡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