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10个字”走了近30年
作为地质科学家,李德威教授的研究足迹遍布青藏高原。从羌塘到喜马拉雅,从喜马拉雅到可可西里,从可可西里到阿尔金山,从阿尔金山到阿里班公错,从阿里班公错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从雅江大拐弯到川西龙门山,从龙门山到滇东南红河……从1990年开始,近30年,李德威马不停蹄。
“骨灰一半落葬在青藏高原,另一半回到老家麻城,这是哥哥的生前遗言。”昨日李德威弟媳周女士介绍,老家麻城还有李教授的妈妈,已经80岁,至今没有告诉她儿子去世的消息,怕老人承受不住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
1992年,李德威提出以盆山耦合、下地壳流动为核心的“层流构造假说”,以非常简洁的模式和合理的动力来源系统地解释了青藏高原上各种地质构造现象。2011年以来,李德威相继提出取热减灾减排,地热能综合分类,干热岩地热能成因,干热岩地热能资源量勘查与评价方法,干热岩地热能选区准则,热流体关联资源、能源、灾害、环境、工程稳定性联勘共探新思路等,为我国地热界增添了新的理论思想,探索出新的技术方向。
随着对地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开始用创新的理论研究固热能(地球物质发生固态流变的热能)。李德威科研团队通过重点研究南海、雷琼裂谷及周边的固热能热源,查明了雷琼裂谷南侧的固热能分布规律。今年3月在海南琼北打出了“中国东部第一井”,为我国固热能的开发和利用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在大弟子刘德民副教授看来,李老师留下的10个字颇具深意。该理论已经有了首次成功实践,把前一句做好,后一句将是自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