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贝格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74269704
本馆由[ jackson ]创建于2014年04月29日

1983年逝世的辛德贝格被誉为“丹麦辛德勒”

发布时间:2014-04-29 21:56:35      发布人: jackson

林爽喆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访华期间在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值得一提的是,女王访华的随行人员中,包括了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的家属。1983年逝世的辛德贝格被誉为“丹麦辛德勒”,当初侵华日军在南京城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时,正是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保护,使得2万多名中国百姓免遭毒手。而那位通过斯皮尔伯格的影片广为人知的辛德勒所拯救的犹太人,也只有1200人。辛德贝格所留下的文字以及影像资料,也把日本侵略军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爱冒险的少年见证淞沪抗战

辛德贝格1911年2月出生于丹麦。他从小是一个不安分的少年,2岁时就试图离开家园独自闯荡,被抓了回来。16岁不到就试图乘轮船去德国的汉堡。17岁那年,家人们终于再也无法阻挡辛德贝格远行的脚步,他跑到美国呆了3年,还加入法国的外籍军团在摩洛哥沙漠中作战。在当了10个月的军人后,他开小差逃到山区里,最后乘坐一艘丹麦商船于1934年偷渡到中国。在旅途中,辛德贝格与一名丹麦军官发生争执,进而发展到厮打,结果在船上遭到拘留,戴上了手铐。

来到中国后,这个喜欢漂泊的小伙子做了几份工作都没能干长久,其中一份工作是向中国人演示丹麦武器的威力。当时中国从丹麦进口一批机枪和高射炮,辛德贝格的任务就是在中国人面前操作这些武器。但由于日本日益展现出并吞全中国的野心,丹麦政府为了不得罪日本,决定不再对华出口武器,辛德贝格就这样再度失业了。他跑到上海,找到一份司机的工作,雇主是英国《每日电讯报》的一名记者——佩恩布鲁克·斯蒂芬斯。辛德贝格开车载着斯蒂芬斯在上海到处转悠,将“八一三”淞沪抗战的惨烈状况传回欧洲。有一天,两人爬上一座水塔,观察日军飞机对上海的空袭。突然,日本一架飞机上的机枪朝他们开火,斯蒂芬斯当场中弹身亡。侥幸活命的辛德贝格再度失业,后来在南京谋到一份高薪却极端危险的工作。

看水泥厂意外变成“大救星”

当时丹麦史密斯工厂与上海波特兰水泥公司一起投资,正在南京城郊建造江南水泥厂。战争中,波特兰水泥公司遭受惨重损失。而且日军在占领上海后迅速向南京推进。看到合作伙伴遭受如此厄运,史密斯工厂便雇佣了26岁的辛德贝格作为水泥厂保安。他的工作就是保护水泥厂中的公司资产免遭战火荼毒。由于工作非常危险,辛德贝格根据公司要求签署了一份“生死状”,上面写着“战时停留期间,风险自担”。

1937年12月2日,辛德贝格来到南京,并在水泥厂里见到里面唯一一个外国人——德国工程师卡尔-京特。11天后,日军占领南京,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开始。从1937年12月14日到1938年1月27日,辛德贝格总共记录下日军所犯下的26起罪行,并且将这些资料发给南京安全区国际安全委员会。

为避免工厂遭日军轰炸与掠夺,辛德贝格屋顶悬挂丹麦国旗和纳粹德国万字旗。他甚至在工厂屋顶上用油漆画出一面巨大的丹麦国旗。这一招果然有效。当时日德同是轴心国成员,丹麦与轴心国也未开战。因此日军不敢对水泥厂轻举妄动。随即,大量中国难民涌向水泥厂和附近的栖霞寺寻找庇护。在接下来几天,聚集的人群达到数千之多。

辛德贝格与卡尔-京特拼命阻止日本军队进入水泥厂,以保护厂内的中国难民。尽管日本士兵有时仍会偷偷潜入水泥厂强奸妇女,但对万字旗还是十分忌惮,因此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虐杀行为。水泥厂很快被中国人视为“乐土”,里面聚集的南京难民越来越多,很快达到1.7万之众。这么多难民聚集在水泥厂如此逼仄的空间内,饮食、用水就成了问题。部分难民进入水泥厂时已经在日军的屠刀下受了重伤,因此药品也是辛德贝格所急需的。辛德贝格在水泥厂内建立了一所临时医院,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开始,辛德贝格觉得南京城内的情况应该比郊区水泥厂好得多。于是,1937年12月20日,辛德贝格开车载着几个伤员前往南京市内试图寻找医生给他们治疗。然而,他很快发现南京市里其实也已经变成炼狱,日军凶残的眼神和滴血的刺刀使他不得不打消了找医生的念头,开车原路返回。3天后,辛德贝格携带一份请愿书再度来到南京市内寻找帮助,请愿书上是1.7万中国难民求生的呼喊。但没有人能够帮助他,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辛德贝格唯一能做的,就是一个人开车去南京市中心,购买为数不多的食物带回来给水泥厂以及其他安全区中的难民。著名的《拉贝日记》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昨天,来自水泥厂的丹麦人辛德贝格又给我们带来了一头猪、几个蛋和两只鸭子。在路上他遭到了逮捕,但他用一箱啤酒贿赂了卫兵,在3名士兵和1名军官的护送下顺利通过了。”但对于数万难民来说,这些食物显然是不够的。饥饿和严寒还是夺走了很多中国难民的生命。

成为日军“眼中钉、肉中刺”

直到1938年2月中旬,情况才略有好转。丹麦总领事馆送来了食物和药品,然而,日本军人也越来越频繁地侵入水泥厂,骚扰杀害难民。此外,辛德贝格庇护中国难民,记录、报道日军暴行的举动,也引起日军强烈不满。比如1938年3月6日,辛德贝格一篇文章在丹麦报纸上刊登,里面描写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在如此短的一段旅程中,你能看见周围尽是毁灭的惨景。所有的村庄皆被焚烧,所有的牛和禽类都被洗劫。无论你在哪里,都能看到被杀的农民和中国士兵的尸体,他们变成了野狗和其他动物的美餐。”这样一来,辛德贝格就成了日本人眼中钉肉中刺。日方不断向史密斯公司施压,要求把辛德贝格调离水泥厂。最终,史密斯公司决定解雇辛德贝格。在与难民们度过107个日夜后,辛德贝格不得不离开水泥厂。

幸好此时日军在南京城的屠杀行为已经逐渐终止,《拉贝日记》的作者、拯救了无数中国难民生命的南京安全区创立者约翰·拉贝也已经在1938年2月离开南京回国。辛德贝格尽管不得不离开,但2万中国难民的生命算是被保全下来。

辛德贝格此后取道上海搭乘轮船回到欧洲。他来到瑞士日内瓦等地放映证实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在日内瓦,一个中国代表团感谢了他在南京的所作所为。此后,辛德贝格移民美国,并加入美国商船队在二战中为美国海军提供医疗服务。为此,他还得到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表彰。他在美国一直生活下去,没有对任何人提及自己在南京的经历,直到1983年去世,骨灰被撒入大海。而他的妹妹整理辛德贝格遗物时才重新发现这段历史。但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位“丹麦辛德勒”的事迹还是没有太多人知道。1997年,《拉贝日记》出版,引起巨大轰动。里面提到了辛德贝格,这位无名英雄这才引起广泛注意。

两名后人曾在辛德贝格去世后多次来过中国,并与当初辛德贝格保护过的难民会面。当初获救的中国人都表示:“没有他(辛德贝格)的帮助,我们都无法活到今天。”因为辛德贝格的巨大贡献,他的故乡丹麦奥胡斯市将当地一种黄玫瑰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