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爱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68862389
本馆由[ 珊珊 ]创建于2013年04月03日

上海.我的梦

发布时间:2013-04-22 17:42:21      发布人: 珊珊

最近经常做梦,梦见自己漫步在上海街头。儿时的一些记忆片段就从遥远的天边飘来,每一幕都像是一个酸甜的故事,又像是一首哀怨绵长的诗。萦绕着我的心,就让我把他们变成文字吧。记录下这一个个的梦,梦中的思和恋,情与歌。

                                                             一,人民广场

       我的老家住在金陵中路,离人民广场不远,小时候在家待闷了会和几位小伙伴到人民广场玩,做迷藏,丢手绢。。。国际饭店就在马路对面,那时的我有恐高症,在国际饭店下不敢抬头看它的屋顶,因为一仰头它似乎要倒下来一样压在我头上一样。它曾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是十里洋场的骄傲。可是现在它嵌在周边的高楼林里,看上去像个驼背老头。在我的眼里也失去了儿时对它的敬畏和神秘感。

       人民广场在那时又叫人民大道,有一些绿地和花草树木,有一次我和小朋友躲猫猫,钻到树丛里刚好里面有一对青年人在耳鬓厮磨,我那时不懂的,吓得“哇”地叫了起来。那男的拿出一张钞票递给我,叫我别声张的意思吧?我看也不看转头就跑,这一幕在我心头成了永久的印记,想起来有点恶心感。现在多自由啊!年轻人大街上,公共场合都无所顾忌地卿卿我我,那时一定这种情况属于犯禁忌的,所以他们会怕得用钱来收买我。人民广场也成了我挥之不去的一个心结,有童趣的快乐,有灰色的像苍蝇带给人一样的不快感。但它是我童年的一块天地。

         前几年和姐一起回了趟上海当我们漫步在上海博物馆和大剧院等处,我信口说出:“昔日此地常游戏,今天却成陌路行",我姐的眼睛红了。我们两都沉默了长时间,坐在博物馆的前面,望着这像驼背老头一样的国际饭店。看着这熟悉而又陌生的街景。

 

                                                     二,老房子

 

       我家的老房子起先在金陵中路嵩山路口的转角上,房子的造型是哥特式的圆顶,像一个大黑锅倒扣在一个盒子上,我出生在那个房子里,当会走路后很想爬到那个黑顶上去看看,可是姐姐告诉我那上面有蝙蝠,我很遗憾地一直没到那顶上去过。但是那房子的影像永远印在了我的心里。后来我还不明白为什么,一家人从那个大房子里搬到了金陵中路236号三楼的一间40平米左右的房子,有两张床,我和妈妈睡一张床,姐和外婆睡一张床。一排大窗对出去是马路。

       那时的学校是半日制,上午上课,下午自修,可能是因为校舍不够吧,老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到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家去由这位学生辅导大家做功课,我也分到四个,每天在我家做功课。功课完了我们会去人民广场玩或者各自回家。每当同学散去,家里只剩我和外婆的时候,我会趴在窗口看街景。对面有一个老虎灶,老虎灶总是冒着腾腾的蒸汽,市民们拎着热水瓶来泡开水。老虎灶的不远处有家锅贴店,当我们作业做得差不多时,也是锅贴店生意红火的时候,老板用铲一边敲着锅沿,一边长腔叫卖:锅......贴要伐.....锅贴!那有韵律的叫卖声随着锅贴的香味从马路对面飘过来。虽很诱惑,但是我从来不买,因为没有自己上街买东西的习惯。只是喜欢看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的形形式式的人群。有一次,我们的学习小组被评为优秀学习小组,几个成绩不好的同学进步很快。一个男生的妈妈特地买了一大包锅贴来我家,我们几个才爽快地大口地吃了起来,那锅贴的味道也永远留在了我的脑海里,真是鲜美无比。

        下乡后,只要到上海我必去看我住过的老房子,在已经住着他人的房子下面徘徊,每当那时,儿时的一幕幕情景会浮上心头,家境的变迁使儿时的我心头压抑,面对这条马路我呆坐过无数个小时,也对着马路诉说过心里想说的话。

       现在这个地段的所有房子都不复存在,成了漂亮的绿地,这块当年最繁华的地方已经融进了许多现代化的元素。可惜那时没有照相机,那些老房子的形象只有拷贝在我的心里 了。 

                                             三,倾斜的天平

        回忆小时印在心里的上海景象,就像是一架架倾斜的天平。滑稽又无奈。但是却是上海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黄浦江边外滩是我每次去上海必去的地方,我喜欢站在江边,靠着护栏观看江景,想到小时候在国庆或其他的假日也会随母亲去江边玩,姐妹两我的优惠相对多一点,所以姐老说我母亲偏心。印在我心头的一个倾斜的天平就是江边的大轮船和小舢舨的落差,轮船大得像楼房,小舢舨则像一片轻浮的叶子,随时可能被卷到水中被大浪吞没。看那些摇着舢舨的船工,小得像小人国里的人物。在大轮船边上过去,随着浪花的起伏摇摇晃晃。我会非常担心地怕小船是否会翻掉。

       第二架不平的天平是江边的夜色。年龄大点的时候,每当夜幕降临,江边的护栏边全是一对对青年男女,一对跟一对相距不到半尺,挤得满满的,母亲说:“这里是情人墙,都是没地方谈恋爱的青年来的地方。”我理解了母亲的话的意思。上海人很多都是几代人住在一间房子里,中间只用布幔和屏风隔开。小两口的私密话确实没地方可说,江边都是谈恋爱的,也就没了顾忌,各自为政,互不干扰,对着江水和偶尔鸣响的汽笛声倾情地抒发各自的情感,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母亲带我去吃西餐,那餐馆里也有一对对的青年男女,他们吃着烛光晚宴,伴着悠扬的轻音乐或钢琴声多么地写意和有情调,和江边那些见缝插针的男女来比又是一道多么不平的倾斜线啊。随着上海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道情人墙似乎不在了,有也只是三三两两几对,不再挤得水泄不通了。

       还有的是上海女人的打扮,无论是文革期间还是文革以前,上海女人的打扮总是带有洋气的,哪怕是统一的灰黑色时代,同样的颜色和款式,上海人穿起来就是和其他地方的不一样,后来懂得什么叫气质。马路上那些穿着高跟鞋,衣着入时的女人优雅的走路姿态看着很是舒服,我那时虽小,但是对这些阿姨或姐姐打心眼里喜欢,而且老跟自己说,我以后也要像她们那么漂亮。同时你也会看到一些穿着睡衣睡裤,卷着发卷来不及取下就上街泡开水,买大饼油条的家庭妇女,同样是女人在我心灵的画板上又留下了一条倾斜线。

       再者就是声音的反差,一方面你会听到不远处传来的悠扬的钢琴声,哪怕是革命歌曲也是如此动听,一方面里弄那些张家姆妈,李家姆妈一边哗哗地搅着马桶,一边大声骂着难听的话,发泄着一天的不满。

        还有就是空间的倾斜,一边是高楼万丈,一边是滚地龙式的棚户区,那苏州河边的滚地龙里生活的人伴着腥臭的苏州河水的味道,哪能和住在高楼里有着良好的卫生设备的人家比啊!这道倾斜线是落差最大的了。幸好市政府出台了改造苏州河的造福于上海的工程,才让这反差逐渐地变小。

        这种矛盾的统一体在上海随处可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修养的提高,希望这一架架倾斜的天平会慢慢的平衡起来,让人们的感官不再有落差。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