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67824971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10月26日

鲁迅为何跟姚克谈赛珍珠?

发布时间:2012-06-03 20:23:49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最早知道姚克的名字,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1991年元月,全国首届赛珍珠文学创作研讨会在镇江召开。会上会下,大家谈及赛珍珠,都会提到鲁迅先生对她的评价,而他的评价又都是在致姚克的信函里做出的。鲁迅说:“先生要作小说,我极赞成,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做来,才可以见真相,即如布克夫人(即赛珍珠),上海曾大欢迎,她亦自谓视中国如祖国,然而看她的作品,毕究是一位生长中国的美国女教士的立场而已,所以她之称许《寄庐》,也无足怪,因为她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只有我们做起来,方能留下一个真相。”第二年,即1934年鲁迅还就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致函姚克,认为把书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便不确,因为山泊中人,是并不将一切人都作兄弟看的”。镇江会议代表大都认为,以鲁迅在中国的重要地位,他对赛珍珠的评价直接影响了赛珍珠在中国的接受,尽管这一评价是非正式的,且并不完整,因为1933年赛珍珠最有名的《大地》三部曲尚未出齐。当时我不明白的是,为何鲁迅两次谈赛珍珠都是跟姚克谈的?姚克,何许人也?鲁迅信里谈及的《寄庐》又是怎么回事

  会

  后查阅《鲁迅全集》,看到了鲁迅评价赛珍珠的第一封信及相关注释。原来,姚克在《申报》上发表过题为《美国人目中的中国》的文章,评论了两部美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到上海图书馆找来姚克的文章一看,才发现他评说的第一本书是斯诺的《远东的前线》。姚克认为,这本书“把整个的远东情势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且其“观察之精微和周密,描写手腕之生动和正确,立论态度之公正和透辟,实在可以使我们惊异”。斯诺认为:“在多年的时期中,名义、政府、计划,都有变更,但台上演的仍是那么一出戏。种种不良的成分和性质,似乎永无尽期的继续存在缺乏意义、团结和科学的作用。”姚克认为斯诺说的虽然叫人扫兴,却是事实,没有必要去为中国在美国人心目中的这个形象做什么辩护。

  另一本是诺拉·沃恩的《寄庐》(The House of Exile),很畅销,三个月印了八次,但姚克认为,书中的故事平凡而枯燥,荒谬之处不胜枚举,描写的中国生活更是不伦不类,误导的还有作者的立场,她这本书名为小说,实是以“目观者”自传的口吻写的,容易让未到过中国的美国读者信以为真。最让姚克感到不快的是赛珍珠推波助澜,竟夸奖说“这本书的真实性是没有问题的”,他甚至建议中国笔会寄些言论到美国去,纠正沃恩的谬误。不过,2004年,我在美国宾大图书馆看了原作,对姚克的观点并不敢苟同。沃恩1920年来中国,在河北林家待了13年。这本书的确犯有细节上的错误,却写出了一个局外人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直接认识,是我们当下考察西方的中国形象绕不过去的一部作品。

  显然,姚克所关注的是中国人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问题,而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人的国民性,正是鲁迅所关注并极力在作品中加以探讨的话题,他对沃恩的立场和赛珍珠的助威更是十分敏感。我们知道,赛珍珠1931年在美国出版的《大地》塑造的就是中国人,更确切地讲是中国农民的形象,小说日后被诺奖评委会誉为中国农民生活史诗。《大地》出版伊始,即受到中国文坛的广泛关注,翻译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迅速推出多种译本,但中国评论家对赛珍珠其人其作却褒贬不一。有的认为赛珍珠因为在中国长大成人,对中国社会有深入的了解,“在美国已为中国最有力之宣传者”,小说以中国农民王龙的一生为经,以水旱兵匪这些天灾人祸为纬,再现了中国农民真实的性格和生活,其反映出来的农民内心的痛苦是“大足以打动读者心坎的”。也有评论家则持相反的意见,如胡风就认为,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农民和农村是被大大地歪曲了,“《大地》的作者虽然自以为是站在没有偏见的纯客观的立场,然而她对于现代中国农民的真正的痛苦和要求是不了解的,因而她这部书并不能提高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鲁迅也认为赛珍珠所写的中国和中国农民并不深刻,没有反映出中国生活的真相。关于艺术的真实性问题,众说纷纭,而且,一旦涉及异国文学中本民族形象的真实性,问题便变得尤为复杂,其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越出文学而直接进入文化层面,特别是一个民族的深层的文化心理机制。同时,大家对本国形象的真实与否又特别在乎,总希望把自己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最本质、同时又是最美好的元素表现出来。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才在给姚克的信里有感而发地谈论赛珍珠的《大地》的;同样在这个意义上,此前他才热情支持斯诺编译《活的中国》这部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集的,而组成该书第一部分的七个短篇都是鲁迅的作品,又都是斯诺和姚克合作的成果,姚克也因协助斯诺编译这部集子而受到后者的称赞,并进而得到鲁迅赏识的。在编者序言里,斯诺说姚克是一位“能干的合作者”,“他是一位有才能的青年评论家、剧作家和散文家,并且是鲁迅的朋友”。他们的合作非常成功,1933年,斯诺夫妇侨居上海时,姚克经常陪同斯诺拜访鲁迅,就编译集子等相关事宜向鲁迅请教。当年3月,斯诺夫妇移居北平时,还邀请姚克前去继续合作编译鲁迅的作品。1936年,《活的中国》由英国伦敦乔治·哈拉普有限公司和美国约翰·戴出版公司出版,使世人通过阅读中国新文学作品,得以发现中国社会和生活的本质,了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斯诺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而促成此事的有鲁迅的热情帮助,也有姚克,以及后来加盟的萧乾和杨刚在编译诸方面的具体协助。

  《活的中国》的美国出版商是约翰·戴,而它的老板是理查德·沃尔什,即赛珍珠的第二任丈夫。从1931年起,赛珍珠关于中国的作品都由该公司出版。同时,《活的中国》中鲁迅作品的译文有多篇首先是在《亚细亚》杂志上发表的,《亚细亚》在远东问题上曾发挥过不可估量的作用。1917年创刊时,《亚细亚》杂志的宗旨是真实地向美国人介绍亚洲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到了1941年,老板决定停刊时,赛珍珠和一直是该刊编辑的沃尔什把杂志接了过来,一直坚持办到1946年。赛珍珠夫妇的杂志和出版公司相互配合,为加深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历史贡献。赛珍珠的跨文化写作也是希望将中国人,包括中国农民生活的本质和精神风貌真实地呈现在西方人面前,从这种意义上讲,这与鲁迅和姚克的出发点是相似的,尽管他们对文艺创作的真实性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