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正铭:一个从孤儿到将军的土家英豪
在铜仁地区沿河县沙子镇大垭米溪村326国道旁,有一处占地200平方米的陵园,这就是贵州籍革命烈士席正铭先生的陵园。
沿河县委党史研究室李克相主任告诉记者,陵园于1991年10月29日建立。当时,席正铭的儿子席少丹还专门从台湾赶来,亲自为纪念碑揭幕。
“一生只有36岁的席正铭,却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人生路。”李克相说,少年时的求学苦,青年时的奋斗血……从孤儿到将军的人生历程,体现出一个土家男人的人生风采和本色,不愧为黄兴所说的“男儿的一代英雄!”
严母出“虎”子
席正铭生于1885(光绪十年)五月初二,正逢光绪朝政走向衰微之际,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的历史关键时期。他的家乡李子溪是川黔交界的交通和战略隘要之处。
席正铭的女儿席文渊的回忆录《先父席正铭革命殉国事迹》称,当时,由于清朝府政团练、乡丁豪绅盘剥欺压平民百姓,天灾人祸频繁,因此这里战乱兵殇今去明复。席家祖先为了逃避清政府的压迫,几经周折,经李子溪迁至贵州沿河,在这里,席家既无商铺也无田产,初来乍到,全家人靠租借地主或富农的土地维持生计。到席正铭的祖父一辈,家庭已经聚集了一定的田产和财富,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声望。
席正铭的父席崇琳是一个饱学经书,擅长书法的秀才。席正铭的母亲田氏从小知书达礼,有孟母风范。
殊不知,席崇琳正当壮年时,却在省城游学而病死。面对家庭变故,席正铭母亲丝毫没有改变“以学振家”的初衷,仍抚养孤儿,自教子女读书。
席正铭进入私塾后,看到身单力薄的母亲维持家庭的艰难状况,常常眼含泪水。有时候,他想为母亲分担一点家务而提出辍学的请求,立即遭到母亲严厉的训斥。
母亲为了激励孩子心存抱负,树立理想,就哭着教育席正铭说:“你父亲为了家庭到处走读却把命丢在了外面,你应当记住家庭的难处,要有担当家庭重任的能力。当今社会,除了读书,你是没有其他出路的。”
为了让席正铭得到更好的教育,他的母亲亲任私塾老师,用平身所学,教导席正铭和其他孩子。
幼年时期的席正铭,聪颖好学,练习出一手好字,还能作些短文。同为他私塾老师的舅父对他不但辅导作文,还教他练功习武。席正铭在贵阳陆军小学堂学习期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成为同学仰慕的佼佼者。后来孙中山评价席正铭:“正铭不但有文功,还有武功称雄美!”
妻子帮了他不少忙
在席正铭苦心求学,追求革命理想,革命事业刚刚起步之时,印江县长柳琅声的小妹嫁给了席正铭。得到名门望族的才女为妻,使席正铭如虎添翼,追求理想的劲头和信心更足。
婚后,在妻子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席正铭的文采和志趣大有长进。妻子的贤淑和大家风范,使席正铭深感敬佩,深受感化,受益匪浅,使他在后来的民主革命道路上更加能团结多数同仁友士。
他不仅忧国忧民,还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关心着家乡人民的生活和前途。近20年的革命烈火和戎马倥偬生活中,他虽长期远居异地时刻忙于学习和革命,但始终未忘记家乡事。1919年,席正铭致函张筱岩说:“故乡闭塞,今后须学俄国学校式教育人才,……吾国教育方针必须适合世界新潮流……”。他上书孙中山,也提出贵州应大兴“山蚕之利”,大力发展“畜牧农产”的建议。
当席正铭牺牲的消息传与妻子和家人时,年轻的妻子遭受沉痛打击。“当时我妈妈的感受无异于天昏地暗和世界末日的到来,几次思殉追夫而去。”席文渊在回忆录《先父席正铭革命殉国事迹》说,考虑到身边幼女(席文渊本人)和襁褓中的儿子(席少丹)没有依托,便放弃了追夫的想法。
为继承席正铭遗志和革命精神,妻子偕儿女文渊、少丹到重庆守墓,并使儿女挑灯夜读。儿女也极如其父当年一样勤奋。后席正铭的小女成人,儿子席少丹肄业于成都军校。儿子秉承母训,深怀爱国之心,1991年,在台湾居住的席少丹先后3次回到家乡,为解决家乡350多人照明、饮水等问题,改善亲人的生活环境,捐资12万元。
李克相说,去年4月,91岁高龄的席正铭之子席少丹与其堂妹等一行四人来到沿河,进行探亲访友、进广场、入社区、祭拜其父等活动,表达他的思乡情怀。
两位至亲至爱的女人为席正铭播下了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思想种子,使席正铭在后来就能够看清政治的黑暗,倾向民主革命,较快接受民主救国思想,勇于推动革命实践,甚至不怕流血牺牲。如他在1919年写与同学沿河县教育科长张筱岩的信中说:“因彼此处在黑暗政治的底透……回想我们到贵阳的时候,与今天故乡人的见识相比较,必然不同了……想来我的教育既略有成效,一般人的常识亦必有进步。……除希望你尽力与旧社会奋斗外,实不能帮助些甚么。此回欧战影响最大的事件,就是社会的变化……俄国也改观了,英、日社会亦有变动象……所以法国式的革命是不能救国了,今后须学俄国式的……”。此外,他的诗篇《戏凤娥》表现了他面对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夜泊羊角碛》和《下涪陵》充满了忧民爱国和革命主义情怀。而《冷冷山人集》中一首《西江月》:默祝中原豪杰,舞台捷足先登;誓将热血洗乾坤,莫使尔翁吟咏;赫赫声威振环瀛,方尽男儿本分。将他大义凛然的精神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母亲严教和妻子的贤惠品质使席正铭在后来的生活工作中得到光大。
他做出了哪些贡献?
在贵阳成立“历史研究会”
1908年3月,黄兴、黄明堂在云南河口发起民军起义,贵州同时受到起义风潮影响,席正铭于是谋划革命,组织同学阎崇阶、刘端裳、田荆椿以及文普中学学生王天鉴、何器之等进行革命活动。席正铭与这几位同学在贵阳达德学校成立“历史研究会”,由他主讲《明末清初惨痛史实》。
由于行动欠缺保密,不料被《黔报》报道出来,学校当局责令停止。但是,席正铭那熊熊革命的焰火并没有被吹灭,学校不能进行,他们改在贵阳螺蛳山、东山郊野寺庙等处灵活机动地开展地下革命宣传活动。此时,席正铭的革命思想日趋成熟,对时局的分析入木三分,让贵阳各校参加活动的同学产生共鸣。因他对革命宣传积极努力,所以被公推为该校革命活动的领导者之一。
代表三中商议“中秋节起义”
1909年1月,席正铭到武昌陆军第三中学时,正值湖广总督张之洞倡行新政,学界秘密组织和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当时各组织要求各省所在同学中推选1人为代表,负责联络该省同学。因席正铭与各省同学成立“黄汉光复党”,成为是该党负责人之一,席正铭便自然成为贵州学生代表。
1910年6月,席正铭以贵州学生代表的身份得以拜见于佑任,并在于佑任和宋教仁的帮助下,将其所组合的组织中全体同志100余名加入了“同盟会”。同年8月到次年元旦,席正铭等参与振武学社和共进会工作,席正铭是正代表,雷洪为副代表。
1911年(宣统三年)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在全国不断发动武装斗争,决心推翻满清王朝。武昌起义前夕,席正铭以第三中学代表身份参加孙武商议“中秋节起义”的会议,进行起义前的各项准备。会议明确席正铭担任总联络人,负责指挥三中同学进城。
配合湖北新军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打响后,席正铭等20余人剪去长发,枪上刺刀,向山东人苑品正监督索取子弹。三中600多人全部整队奔向楚望台军械库,每人领取200发子弹,武装成预备队,席正铭为总领队,配合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正目熊秉坤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10月11日,席正铭与熊秉坤、蒋翊武等推黎元洪为都督,成立了武昌都督府,席正铭被任命都督府参军。10月21日,席正铭率领的部队合并湖北陆军小学、测绘学堂学生编为学生军,除在都督府大门担负守卫外,还组织演讲,宣扬革命宗旨,稳定人心。
11月3日,黎元洪设坛荐拜黄兴为民军战时总司令,在汉阳昭忠祠成立阳夏总司令部。参谋处、副官处多为陆军第三中学的同学,席正铭任参谋,“运筹帷幄,检视备战措施,甚得黄兴倚重”。 11月16日,汉阳会战中,席正铭兼任督战指挥官,负责保卫汉阳。由于在抗战中致右臂受重伤,随后,席正铭离开武昌到上海。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国到上海,准备组建临时政府。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召开。通过选举,孙中山先生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席正铭任陆军部参谋。
组织北伐军三次讨袁
1913年,袁世凯派遣北洋军分赴各省驻扎,并刺杀民国农业部长宋教仁。孙中山于3月25日从日本返回上海主持讨伐袁世凯活动,即第二次革命。1913年五、六月间,奉孙中山之命,席正铭到淮北组织数千人的淮北军讨伐袁世凯,先后转战于青江浦、盐城一带,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同年,席正铭回到上海,化名为“李饱德”,将夫人柳幼珍、弟席全书匿居日本租界虹口兆丰里。席正铭、凌霄与王宪章奉孙中山之命到湖北策动军事倒伐袁世凯,席正铭负责主持铜仁、思南黔东,因有人密报席正铭行踪,地方军搜查严格,于是席正铭藏于秀山指挥,由秀山县知事王思苓等掩护。后因他手下有人被暗杀,席正铭感到秀山藏身已难保安全,于是决定由乌江乘船到上海。
随后,袁世凯出于政治需要,调杨荩诚入京另用。11月24日,袁世凯令湘鄂川三省派兵弹压解散,席正铭再次宣布脱离黔军。
第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偕同胡汉民离开上海,于1913年8月18日密抵东京。1914年5月23日,孙中山在东京组建中华革命党,决心重振党务,组织加强军队实力,继续讨伐袁世凯。孙中山被推举任总理,并设置各部,各省设支部,席正铭任贵州支部长,此次为“第三次革命”。
当时,陈其美主持上海机关部,席正铭于2月10日写信给陈其美,建议革命要“以四川、云南、贵州为发难之地区,并策动两广、湖南为策源地”。4月9日孙中山委任席正铭为贵州司令长官参谋长,席正铭谢辞。后改凌霄担任。1915年,席正铭遵照孙中山旨意从事联络、组织各地陆军同学及在校学生组合军队。席正铭的东京同学成立“陆军同学会”,他被推任中国留日陆军同学会总会长。席正铭则联合同学何应钦、谷正伦等35人上书孙中山,表达效忠革命的赤诚。根据国内形势需要,席正铭于3月27日函报孙中山。
36年时间书写不平凡的一生
1917年初,段祺瑞独揽大权,席正铭于6月奉孙中山命令返上海共谋护法。9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组织护法军讨伐段祺瑞。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1919年4月7日,席正铭函致孙中山,提出“以俄为师”思想,孙中山于4月8日复函:“……来书感喟于时局,谓俄国可为导师,深表同情……”。1919年8月,孙中山组织中国国民党,加强党的领导,以积极行动护法。在席正铭的努力下,京、津、保、川、黔、桂、滇、赣及香港、南洋等地的陆军同学分会很快联络起来,转战沪宁各地讨伐段祺瑞,致力于护法运动。当时北洋、江西、湘、鄂及西南各方面军政情况错综复杂,席正铭却游刃其间,颇费心力。因席正铭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不久就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将参军”、“黔军总司令”。
1920年初,席正铭来到四川,负责联络团结各地官兵,安定川局的要务。
随后,席正铭来到重庆,时任白市驿步兵五团营长匡文汉则认为席正铭在四川开展的工作对自己非常不利,遂设陷阱以待。1920年3月下旬的一个夜晚,席正铭率幕僚及卫队近100人到距离白市驿数里的庙寺主持起义,匡文汉假借重庆镇守之命,派下属甘连长率队前去欢迎席正铭与会。席正铭派人先到寺外观察虚实,不料其秘书张绍房有鸦片烟瘾,留在寺中,在为辨出真伪的情况下,席正铭便与张绍房、贺军良、刘振、李正祥等官兵近100人赴会。当他们行至匡文汉营门,顿时枪声大作,席正铭始知中计,虽带领随从人员奋力抵抗,但最后除一人逃脱外,席正铭等全被捕或枪杀。匡文汉报军法处宣判欲治席正铭的罪,席正铭慷慨陈词:“自唐、刘倡乱,贻祸梓桑。吾为国家求统一,为人民除残贼。今日事败,绝不求生。”审讯者命人牵席正铭到总部门外广场上,由几人持刀刺戳席正铭全身,英勇就义。
年仅36岁。噩耗传出,孙中山极为震怒,即于上海环龙路国民党总部特悬亲题“烈士席正铭”遗像以悼念。黄兴题词:“男儿的一代英雄!”他的遗体安葬于重庆黄桷垭云贵会地,墓碑字由四川总督熊克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