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沉痛悼念孙才新院士
昨日,重庆大学,学生沉痛悼念孙才新院士。
在昏暗的天色中,一辆灵车缓缓驶进重庆大学校园。道路两旁早已聚满师生,人们驻足,目送灵车驶过。“孙才新,你回家了!”人群中,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步履蹒跚的开始追着灵车,放声哭喊。11月26日晚,院士孙才新“回到”了他的家。
噩耗
重庆籍院士患肺癌去世
重庆大学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实验室位于校园内一处僻静的地方,这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孙才新一手创办起来的,也是他生前最常呆的地方。25日深夜,他去世的消息传回学校后,这里被师生们装扮成了他的灵堂,而那位追着灵车跑的老人就是他的岳父吴正吉。
昨日傍晚,记者赶到重庆大学内的灵堂时,这里已聚集了上千名身着黑衣的学生,大家都哭红了双眼。遗像上的孙才新右手托着下巴,面带微笑,温文尔雅。他于11月25日22时18分,因患肺癌在成都华西医院逝世,享年67岁。
家人
他病危时含笑感谢医生
“我父亲2008年就确诊为肺癌了,但是他没有放弃过生命。”在石桥铺殡仪馆,孙才新的独子孙智勇强忍悲痛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父亲一直在积极配合治疗,直到前天,正在成都住院的父亲病情再次恶化,肺部出血。“我们无法想象他当时承受着多大的痛苦,但是他还是笑着给抢救他的医生护士说了声谢谢。“孙智勇说,早已和父亲成为朋友的医生护士们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即使在成为学术界“大腕“后,孙才新仍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勤俭的作风。”他获得科研基金无数,却从来没给自己买过一件牌子货。“孙智勇说,家里堆积如山的资料纸,正反面都被父亲打印得满满的。
学生
他就像家里的长辈一样
田子山是重庆大学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研二的学生,也是孙教授的学生,在他眼中,孙教授就像家里的长辈一样,关心着他的每一个学生。“孙教授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业,生活上也十分关心。“田子山告诉记者,今年5月,课题组答辩休息的时候,孙教授先是询问学生的学业情况,然后又开始询问大家找工作的情况和个人问题,那种温暖的感觉就像家里的长辈一般。
朋友
他生性谦和做事细心
和孙才新教授相识30余年的程先生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里,孙教授是一位性格谦和、平易近人的人,认识30年,从未见他发过火。
程先生表示,孙教授不仅在学术上非常勤奋,而且很细心。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一年前,他在学校遇见了孙教授,当时孙教授已经检查出肺癌,但他们见面后说的第一件事不是学术,而是学校松林坡的植被,孙教授认为松林坡的松林变少了,没有以前的好看,“他对身边小事都那么留心,对学术的专注可想而知了。”
同事
他每天工作到凌晨
该学院副教授米彦告诉记者,重大的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比其他高校晚办30年,学校最初投入了15万元,还不够买一套25万元的交流试验设备。孙才新就推销技术,寻求合作企业,找来的钱再投入实验室,然后研究出更好的技术,再找企业合作。30多年来,孙才新用“技术”换来了4000多万元的结余经费,每找到一笔钱,他就用来增加实验室的面积和设备。
“孙教授患病前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以后才回家。“据米彦回忆,2005年大年初三,他自以为很早地来到实验室,没想到在实验室见到了已经开始工作的孙教授。原来孙教授春节根本没有回老家,而是留在了重庆,每天都在参与研究。
他的人生
他曾是
重庆最年轻的院士
1944年12月,孙才新出生于垫江县。1969年,他从重庆大学毕业任教。11年后,国家实施西电东送战略,急需高电压工程人才,孙才新和同事白手起家创办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
为保障城市快速发展所需的电力供应,30多年来,孙才新致力于高电压方面的研究。在中国工程院公布的2003年新增选的58位院士名单中,他被增选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也成为当时重庆最年轻的院士。他培养的研究生已获博士学位32人、硕士学位60余人、博士后出站10人,都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
他的成果
用电流杀死癌细胞
目前癌症治疗中采用的直流法不能彻底清除癌细胞,要想达到治疗的效果,必须对这种方法进行改进。据高压研究室老师周湶告诉记者,孙教授及合作者分析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后,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高剂量、持续的陡脉冲使癌细胞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从而用电流击穿并杀死癌细胞的新思路。
“他一边接受癌症化疗,还一边拿自己做案例分析。“周湶说,该新思路的论文在国际权威专业学报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目前,重医附一院、附二院利用该技术对部分患子宫癌、乳腺癌的大白鼠进行动物实验,获得了成功。如今该治疗技术正准备向国家食品**监督局申报,进行人体实验。为此,孙才新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潲水油变润滑油
电力方面常运用的变压器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矿物油,而这种矿物油通常都从石油里提取。“孙教授觉得这样非常浪费又不环保。“周湶说,孙教授通过反复试验,最终将我们生活中产生的潲水油转化为润滑油,植物油转化为绝缘油,还因此申报了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