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去的地方就是胡适墓
古语云:“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大意是,读这个人的文字,便可想像这个人怎么做人。还有一句话说:“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读这个人的文字,不了解这个人怎么行?其实,读一个人的书,有时候就会有一种强烈愿望,想拜会这个人。
农历年初二启程前往台湾,在台北前后呆了五天,最想去的地方就是胡适墓。既然人是见不到了,拜谒他长眠之处,也算了一桩心愿。
胡适先生的生平与思想已广为人知,这里且不赘言。作为一个学术爱好者,瞻仰胡适墓,也不过是完成一次心理上的朝拜。这里的重点在于过程,而不是其他。事实上,当站在胡适墓前,便会发现想像和现实总是会有一定的差距。隐约记得,季羡林和贺卫方等人都曾写过瞻仰胡适墓的文章,但真的到了实地,却觉得以前读到的相关文章似乎都派不上用场了。
还是讲重点吧。希望看了此文后,有人想瞻仰胡适墓,不会感到困难。实际上,到了台北,只要找到位于南港的中研院,也便能够找到胡适墓。胡适墓园在中研院侧门对面山坡上,路旁有“胡适公园”标志,只要看到有一处喷泉,沿着边上小路上山,未几便可看到胡适像及其墓碑。
墓碑上书“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先生暨德配江冬秀夫人墓”。墓前是胡适故旧毛子水用白话文所撰墓志铭——“这是胡适先生的墓……”江冬秀女士在许多人笔下是个爱打麻将、看武侠小说的小脚老太婆,这种评论不免过于浮泛。胡适博士能与江冬秀相始终(反之亦然),并不仅如老蒋所说乃胡适“智德兼隆”(这四个字就刻在墓碑后面,季羡林误忆为“德艺双隆”),而自有其道理。试想,换作他人,胡适恐怕未必就能安心于学术事业。无论如何,这对夫妻终是善始善终,生同寝、死同穴,这也是一种福分。
在胡适夫妇墓旁,是大儿子胡祖望之墓与小儿子胡思杜纪念碑(不是墓)。胡思杜碑乃胡祖望所立,胡祖望之墓为其妻儿所立。行前曾读大陆版《胡适日记全编》最后一卷,胡适记下小儿胡思杜批评他的文章,以及他对外界的公开回应。胡适当时之所以表现十分淡定,除了基于对大陆时局的准确判断,还有一个原因应该是,当时邮路尚通,他还能从来信中了解留在大陆的亲友消息。紧随胡思杜批评文章之后,他在日记中就记下胡思杜的来信,信中写到:“爸爸(指胡适)希望他少见客,多注重身体。听说前一向他的身体不大好。书都还存在北大,安好无恙,请放心。”(P73)这些话,胡适当时自然不能公开。不过,胡思杜在大陆自杀,胡适临死前都不知道。胡思杜在大陆的墓地已渺不可寻,而在海峡的另一头,在他父亲的墓园里,终还是留了一个位置给他。
我绕着胡适墓走了一圈,表达自己的敬意。然后,沿着胡适墓另一侧随意闲逛,不经意却发现这座山头尚有其他名人墓、碑,值得驻留。一处是董作宾夫妇墓。董作宾先生是著名史学家、中研院史语所第二任所长,在殷墟考古上卓有贡献,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甲骨四堂”(因其字皆有堂字)。董作宾墓的形制规模并不逊于胡适墓。另一处是著名物理学家、第六任中研院院长吴大猷纪念碑。还有一处为徐高阮墓,墓前尚有两捧鲜花,似乎刚敬献不久。当时并不知此人生平故事,后来一查方知不简单。原来,这位徐高阮先生乃陈寅恪弟子,原是中共党员,一二·九运动发起人之一,后半生在台湾亦曾掀起学界大波澜(即1960年代台湾“卖国控诉案”之始作俑者),有兴趣者不妨自行了解
综观胡适的人生,除1949年后在美国当了几年寓公,总体上可谓顺风顺水。北平被围困时,广播里曾放出话说,只要胡适不走,仍让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可胡适还是走了,又自我放逐到了美国,后来还真屈就接受普林斯顿大学邀约,担任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倘若不是几年后回台就任中研院院长,那真要让人感慨人生如戏。当然,历史并没有沿着这样戏剧性的套路发展下去。1949年后的胡适,其人生并非黯淡无光。胡适的一生,是对自由不懈追求的一生。这正是他被后人永远铭记的理由。
瞻仰胡适墓后,就在近旁的中研院自然不可错过,那里的史语所、近史所,以及胡适纪念馆,皆是人文学术爱好者的思想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