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我们的好会长沈培新同志 刘以顺执笔
一、主持工作担重任
2007 年 11 月,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召开五届一次理事会议,进行换届选举。根据王光宇会长提出的“老的不走,新的上来,权力下放,放给后代”的十六字方针,沈培新被选为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执行会长,主持研究会的全面日常工作。
沈培新是新四军后代,是个老党员,在职期间,曾任安徽省委组织部只处处长,省教委副主任,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等职,有资历、有条件、有能力,最重要的是对党、对新四军有深厚的感情,适合担任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执行会长这个职务。因此,他不负重托,不负众望,坚决、勇敢地挑起了这个重担。
他上任后,在会长王光宇、常务副会长郑锐、郑淮舟、李清泉、丁继哲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心支持下,紧密团结、依靠研究会一班人和力、公室工作人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精心组织,认真安排,使研究会的各项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2008 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 30 周年,也是安徽农村率先实行大包干 30 周年。沈培新提议,由省新四军研究会的一批老同志自己动笔撰写,对亲身经历的这 30 年的历史,作个精彩回顾,编一个纪念文集,是很有意义的。他的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在他的精心组织下,有 20 多位作者提供了稿件。其中,有当年叱咤风云、解放后在省级领导岗位上工作
的新四军老战士,有在厅局级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的新四军后代子女们,有对新四军历史研究情有独钟的专家学者。这些文章经他主编,以《 精彩回顾 ― 改革开放30 年纪念文集 》 的书名,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该书出版后,在社会上获得好评,有不少文章在其他报刊上发表。其中,王光宇会长撰写的《 我所亲历的安徽农村改革 》 一文,在国家级
重点刊物 《 中共党史研究 》发表,之后,又被《 新华文摘 》 全文转载,产生了很大
影响。
沈培新上任后所做的工作,多次得到老会长们的充分肯定和表扬。2008 年 8 月,光宇老说:“换届一年来的工作,对我们是个考验。现在看来,我们选择是对的,形势是好的。新班子是个好班子,工作很有成绩,是可信任的,有新思想、新理论、新作风。红色演讲比赛, 50 个大学、 50 个选手参赛是个亮点,影响很大,搞得很好。要逐步把它变成长
效机制,坚持搞下去,大力宣传新四军。”郑锐老说:“换届以来,这个新班子干得很好,有好的作风,所开展的活动,富有开拓创新精神。”
二、科学研究结硕果
沈培新对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历史的研究非常重视。为了选准课题,集中力量,加强研究,他于
会上进行了认真地论证,最后确定了新四军在安徽、根据地建设、根据地新貌、皖南事变研究等为重点课题。
在皖南事变研究中,沈培新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他专门组织了一个课题组和写作班子,由他任主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课题组成员到达上海、北京、南京等地,通过走访和查阅,获得了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二在此基础上,撰写了《 茂林悲歌 ― 皖南事变全景扫描 》 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于皖南事变 70 周年前夕公开出版。该书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 《 人民日报 》 、 《 安徽日报 》 、 《 文摘周刊 》 、 《 炎黄春秋 》 、
《 党史纵览 》 、 《 铁军 》 、《 大江南北》 、 《 云岭 》 等报刊都刊载了书讯或书评,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赠书仪式。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周克玉上将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本书内容厚重,意义重大,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全面系统,客观真实二二是语言生动,情节感人。”“这本书,是一部皖南事变的权威性著作,它有利于人们知道皖南事变的历史真相,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顾全大局的正确路线和决策;有利于正清视听,纠正、抵制、批判对皖南事变的种种谬论传说、歪曲丑化;有利于教育后代,继承我军光荣传统。”
2011 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 90 周年。为了表达新四军老战士、老干部和新四军研究会工作人员对党的忠诚和热爱之情,沈培新提议,由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省委老干部局、安徽铁军书画社联合编辑出版一本精美的感言集,是很有意义的。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组成了以他为首的编委会。编委会于 2009年 12 月和 2010 年 9 月两次发出通知和邀请函,有近百位新四军老战士、老干部和相关老同志热烈响应,撰写了稿件,其中省军级干部就有30 余名 。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党的赞颂、热爱之情和抱党报国之心,生动感人,富有教益。他们的个人简历,记录了他们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不断成长的过程,
对后人也很有教益和启迪。经过沈培新的认真审定,一本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的《心语 ―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感言集 》 ,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在建党 90 周年前夕公开出版,从而向党的生日献了一份厚礼。这本书也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好评。此外,儿年来,由沈培新担任主编、编委会主任和主审的书籍还有《 安徽新四军人物 》 第 1 卷(上、下册)、 《 走近新四军 》 (书带盘)、 《 新四军在安徽 》 、 《纪念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 70 周年文集 》 、 《 情系农民、农村、农业 ― 新四军和安徽抗日根据地与“尸农”研讨会论文集》 、 《 铁军文化研究 》 、 《 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30 年图文集锦 》 、 《 纪念新四军成立七十周年书画展作品集》 、 《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咏春书画艺术邀请展作品集 》 、 《 美的旋律 》 、 《 党与人民心连心 》 、 《 走进陶行知 》 、 《 圆梦之后 》 等。可谓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三、文化宣传开新篇
为了宣传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弘扬铁军精神,继承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更好地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成立了文化宣传工作委员会,由沈培新任主任。后来又成立了安徽铁军书画社,也由他任社长。
在文化宣传工作中,沈培新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他多次强调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竟争的重要因素。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阴谋,往往是从文化方面进行渗透、打开缺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也说明丑化、否定党的领袖人物和党的历史,是十分危险的。我们研究宣传新四军的历史,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推出更多既蕴含文化积淀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要以实际行动正确地宣传新四军的历史,弘扬铁军精神,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加速安徽崛起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沈培新任文化宣传工作委员会主任期间,他主持召开了三次文化宣传工作会议。第一次会议在淮南市召开,主要是介绍和推广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把研究宣传新四军与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完美地结合起来,建立新四军纪念林的经验。第二次会议在合肥市召开,主要是介绍和推广合肥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把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富民工程较好地结合起来,建设青龙厂新四军纪念园的经验。第只次会议在宿州市召开,主要推介了宿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加强文化宣传工作和革命纪念馆建设的有关经验,参观考察了宿州市博物馆和雪枫公园等。这几次会议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文化宣传工作的开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纪念在皖南事变中英勇牺牲的音乐家任光,学习、宣传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沈培新筹划了两件有意义的活动。 2010 年 2 月 6 日,由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文化宣传委员会、铁军书画社、安徽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在合肥主办了一场“新春联欢暨任光音乐欣赏”活动。省军级老领导杜诚、沈善文、邵明,有关厅局的领导,以及在肥的书画家、音乐工作者、表演艺术家,共 160 多人参加了活动。大家欣赏了任光的 《 渔光曲 》 、 《 打回老家去 》 、 《 抗敌歌 》 、 《 别了,皖南》 等音乐作品,还举行了关于任光的生平、事迹、作品的有奖问答、猜谜语活动,从而在欢快的气氛中受到了深刻的感染和教育。紧接着,他又不辞辛苦,亲自去南京,到北京,跑浙江,搞剧本,筹资金,最后,由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江嵘州市委宣传部、安徽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拍摄了《 民族的号手 ― 任光 》 电视专题片。此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受到欢迎和好评。
在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中,沈培新团结组织了一大批知名书画家。每逢重大的节日和纪念活动,他都请书画家们挥毫泼墨,抒发爱党爱国、拥军爱民之情。比如,为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经沈培新精心筹划,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与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省文史研究馆、北京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书画院、徐悲鸿教育基金会、省图书馆等单位,于 2008 年 11 月 28 日在合肥联合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咏春书画艺术邀请展”。这次活动,不仅得到了省内广大书画家的热烈响应,更得到了部分将军和省级老领导的关心支持。他们以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为主题,高扬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主旋律,以书言志,以画寄情,热情讴歌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巨大成就,赞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迎来的一个又一个春天。这次展览,共收到参展作品 121 幅,其中书法作品 81 幅,美术作品 40 幅。
举行开幕式时,有 200 多人参加,气氛热烈。同时,还编辑出版了 《 咏春书画艺术邀请展作品集 》 ,扩大了宣传效果。又如,在 2007 年,为纪念新四军成立 70 周年,经沈培新策划,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举办了大型书画展览,共展出书画作品 260余幅。同时还举办了新四军老战士赖少其的书画珍品展。参展作者,多为全省各地当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八路军、新四军老战士和部分书画家,省政协主席杨多良和部分省级老同志出送来了墨宝。他们的书画作品主题鲜明,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热情讴歌和颂扬了当年艰苦卓绝、英勇抗日的新四军。展览后也出版了《 纪念
新四军成立 70 周年书画展作品集 》 。再如,为隆重庆祝新中国共产党成立 60 周年,在沈培新策划下,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安徽铁军书画社、安徽省图书馆等单位,于 2011 年 6 月联合在省图书馆举办了 《 党与人民心连心 》 书画展览。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政治和文化活动,共收到 1 20 余幅书画作品。作者中有情趣高雅的领导同志,有宝刀不老的书画名家,也有斩露头角的翰苑新秀。他们挥洒激情,精心创作,充分表达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赤子之情。与展览的同时,还把作品汇编成《 党与人民心连心 》 的画册。
在文化宣传方面,在沈培新主持下还成立了铁军艺术团。他亲自布置任务,亲自审查节目,并在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凡遇重大纪念庆祝活动,艺术团都登台演出。如,在纪念新四军成立70 周年、皖南事变发生 70 周年之时,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 周年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 90 周年之际,铁军艺术团上演的精彩文艺节目,大力弘扬铁军精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四、春蚕到死丝方尽
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还经常围绕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开展纪念活动。在沈培新主持工作期间,大的纪念活动主要有: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 110 周年学术座谈会,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 110 周年学术座谈会,纪念张恺帆同志诞辰 100 周年座谈会,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 70 周年纪念大会,纪念渡江战役胜利 60 周年座谈会,纪念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老同志座谈会,庆祝建国 60 周年“铁军欢歌祖国情”联欢会,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成立 30 周年纪念座谈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65 周年座谈会,皖南事变 70 周年座谈会系列活动,等等。开展这些活动,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比如,经费的筹集,材料的准备,哪些人发言,哪些人参会,吃住的安排等,所有这些,沈培新都周密考虑,事必躬亲,狠抓落实,耗费了大量精力。
在紧跟形势、服务社会方面,沈培新也积极主动地作了大量工作。他说,研究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为社会服务。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汉川发生大地震后,他组织力量,日夜奋战,及时编辑了《 坚强坟川力量中国 》 一书。 2008 年 8 月,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实现百年梦想。他义组织力量,及时推出《 圆梦之后 》 一书。在全国号召向沈浩同志学习的时候,他组织书画家们摘要书写了沈浩日记,在省图书馆举办了“沈浩日记”摘编书法展,并编辑出版了 《 生命价值观 ― 沈浩日记摘编书法集 》 一书。这些都受到社会的好评。同时,沈培新还多次主持举行赠书仪式,将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多年编辑出版的书籍赠送给省图书馆和一些大学、中学图书馆,更好地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此外,沈培新还是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常务理事、文化宣传委员会副主任、铁军书画社副社长,承担、协办了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交办的大量工作。
由于沈培新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旧病复发,住进了医院。几年前,他患直肠癌动手术时,医院要给他改道,可以多延续一些生命。但他没有同意,他说:自己社会活动多,宁愿少活 5 年,也要体面地活着,能够自由地活动。活着干,死了算。他对生死置之度外,拼命地工作。在医院里,他还念念不忘研究会的工作。我们去医院看望他时,他还谈笑风生,就今年研究会的换届间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理事会要增加哪些人,要研究什么课题,出什么样的成果等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工作报告提纲,他看过后,强调指出,要突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刘以顺创作了一个剧本《 惠民堤 》 ,宣扬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关心人民疾苦,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兴修水利的事迹,征求沈培新的意见。他在医院看过两稿,都迅速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上午,他还打电话要文化宣传委员会委员崔纬国到医院,向他汇报今年 5 月份与中国新四军研究会联合在青阳召开一次文化工作会议的筹备情况。他听过汇报后,还就参会人员、会议主题、讨论问题等提出了意见,并亲自动笔修改。谁能想到,第二天他就走了呢?沈培新真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蜡烛燃尽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啊!
沈培新去世后,有近千人前往合肥殡仪馆为他送行。他的逝世,是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一大损失。我们失去了一位好会长,好同志。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也于 2012 年 3 月 29 日发来唁电说:“沈培新同志既是贵省新四军研究会的重要领导者,又曾担任我会常务理事、文化宣传委员会副主任、铁军书问社副社长。他对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特别是文化宣传工作做出过突出贡献,对本会有过很多支持和帮助,赢得了广泛赞誉。他的逝世,是新四军研究和宣传工作的一大损失。我们要学习和发扬沈培新同志的革命精神,化悲痛为力量,为深化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研究和宣传,弘扬铁军精神,服务和谐社会继续贡献力量。”
沈培新同志安息吧!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本文由刘以顺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