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梅兰珍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55048656
本馆由[ 逝者安息 ]创建于2012年03月03日

一生长歌梅韵流芳 追忆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梅兰珍

发布时间:2012-03-06 21:52:47      发布人: 逝者安息
她走了,走得很突然,却很安详。她的一生,很灿烂,一如她创立的锡剧“梅腔”,婉转华丽,细细品味,嚼来满口留香。

  3月2日22时49分,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梅兰珍突发急病,因抢救无效辞世,享年86岁。 

  一代锡剧宗师,就这样离我们而去。噩耗传来,那些热爱着锡剧、痴迷着“梅腔”、关注着梅兰珍的人们,悲恸万分。“这是锡剧的巨大损失!”无锡市锡剧院负责人王建伟当晚第一时间电告记者时,难掩悲伤之情。

  ■亲人:外婆是一个戏痴

  谁也不会想到,几只小笼包,竟是梅兰珍突然辞世的主因。 

  “傍晚我出门前,外婆还是好好的。那天,她特别开心,一口气连吃了五只小笼包,边吃边说,味道正宗的,下次还要多买点。”3日,梅兰珍的外孙女梅莹说起外婆离世前一幕,犹如就在眼前。梅兰珍走得太突然,以至于梅莹不愿相信从此已与外婆阴阳两隔。

  梅莹说,自己还没做够梅兰珍的外孙女。“回家途中,接到母亲电话,说外婆跌了一跤。急忙赶到家,将外婆扶起时,只听她喉咙里发出模糊难辨的声音。”梅莹说,谁也没意识到,外婆是被小笼包给噎着了,想到那几分钟外婆一定很难熬,她不由得深深自责。 

  小时候,梅莹常常看外婆演戏。她说,自己是外婆的铁杆“粉丝”,看外婆演戏,格外引人入胜,不知不觉就被带入了戏里。在梅莹记忆中,有梅兰珍的日子里,家里的电视机总锁定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外婆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就是看戏,任何剧种都看,即便八十多岁高龄,依然会细细琢磨:这段演唱中包含着哪些戏份,并与梅莹探讨一番。而在当年,梅兰珍也正是凭着这股子钻劲,才能博采众长自成一派,创立了锡剧“梅腔”。 

  “今天她不在了,家里也没了唱戏声。”话至此,梅莹的眼圈红了,她说,外婆把这辈子全交给了锡剧,锡剧为她带来了至高荣耀,也让她吃尽了苦头,但不管如何,她从没放弃过锡剧。曾经有一段时间,梅兰珍在家只唱京剧不碰锡剧,那也是“爱至深”后的伤心:锡剧市场日渐萎缩,戏迷不断流失,她不碰锡剧,因为一碰就会痛。用情太深,所以强迫抽离。梅莹眼中,外婆就是一个戏痴。  

  ■学生:话里话外全是戏  

  梅兰珍确实是个戏痴。记者因工作关系,与梅老师有过几面之缘。一是梅兰珍在马山收徒。当时,梅老师正在马山一家医院疗养,坐在轮椅上的她语重心长地对徒弟说:“要唱好戏,首先要静得下心。”

  梅兰珍回忆自己刚出道时,父亲对其要求甚严:“那时候,女演员是不能随便上街抛头露面的,梨园行有说法:女演员,特别是主演常在公开场合露面,演戏时就少了一分神秘感,就漏气了。”有一次,梅兰珍跟着班里几个小姐妹出门逛街,父亲知道后甩手就给了她一个大耳光。她对现下女演员活跃于各种应酬场合十分反感,认为那样的人是唱不好戏的,因为心不在戏上。  

  每逢春节来临前,走访慰问文化名人成为我市的“保留曲目”。梅兰珍向来访者说起当年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一事,感慨万分。个性张扬的梅兰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曾被打成右派。锡剧晋京演出的名单中,最初并无梅兰珍的名字。但周恩来总理看到演出名单后,指出“没有梅兰珍,还叫《珍珠塔》吗?”总理为梅兰珍抱不平,才有了梅兰珍的中南海之行。所以,在梅家客厅的正中间,摆放着周恩来接见梅兰珍的大幅照片。梅兰珍与学生黄静慧、蔡瑜见面时,话里话外也都是戏。黄静慧,现为国家一级演员,说起恩师,不由得悲痛万分:“每次见面,梅老师总问我,戏演得怎么样,观众反响如何,还有何处可以改进等”;而一直把梅兰珍称作“奶奶”的青年演员蔡瑜,说起梅老师更是泪流不止:“春节前我还跟她见了一面,她对我的表演、唱腔都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本想这两天见面详说的,没想到她却走了。”

  入师梅腔,只唱梅派,这是所有梅派弟子对梅兰珍的尊崇,也是梅兰珍的艺术魅力所在。 

  “世上再无梅兰珍!”很多戏迷听闻梅兰珍去世的消息后,痛惜锡剧界又少了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们认为,梅兰珍对锡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离去,是锡剧的重大损失。但他们同时表示,伊人已去,华美“梅腔”却永驻世间。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