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渝——原子物理学家
丁渝(1920 - 1974 年),临川人。 1920 年 9 月 16 日出生于一个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了鼎南,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吴淞商业学校、大连海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母亲饶毓芬, 1912 年曾考取官费留学,后因“故未成行,其舅父饶毓泰曾被人誉为中国物理学界“四大名旦”。丁渝从小酷爱读书,禀赋聪明,好学上进。 1938 年秋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 1947 年留学美国,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当研究生兼助教,初攻原子物理,后改攻波谱学。 1951 年获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54 年秋,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担任纯粹物理研究员。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作期间,丁渝攻克了化学周期表中镧元素的超精细结构和核四极矩,其数据载入国际上通用的《原子核自旋和磁矩表》中,镧元素的超精细结构和核四极短,当时美国一些科学家都认为难于测量数据,被丁渝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他名扬海外,跻身于国际上有影响科学家行列。现在,在加拿大研究院原丁渝使用过的原子束仪上挂着一块牌子,记载着丁渝测出镧元素的超精细结构和核四极矩的事。
1956 年 7 月,丁渝冲破美国重重阻挠和封锁,绕道英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丁渝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后改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并任一室业务大组长。丁渝任研究员后,为国家制订了第一个波谱学十年发展规划,并着手制造我国第一台波谱研究的原子束仪。从设计图的绘制、仪器的制作,反复的调试,经过几年的奋战,终于制成了原子束仪,填补了国家的空白,得到了上级的奖励,为国防科研工作作出了贡献。 1964 年世界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丁渝作为出席大会的代表,在会议上介绍了自力更生制造原子束仪的经验,受到会议好评。
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期间,丁渝还进行了其他方面的科研工作。 1958 年,带领本组的其他科学家开展了弱磁场的测量,在我国第一个找到了质子自由运动的信号,为后来我国卫星上天和加强海军防御系统的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60 年美国科学家刚发现激光现象,丁渝就开始了进行激光实验, 1961 年在高温的白金钳锅里培养出了红宝石激光晶体;同时还开展了“光磁双共振”的研究,在我国最早看到了“光抽运”信号,成功的“光抽运”实验,被应用到石油勘探和开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丁渝在科学实验上严谨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工作态度,影响和带动全组同志,在他严格要求下,带出了一批具有实干精神、能力较强的高能物理研究的科研骨干。丁渝回国后还兼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他学识渊博,而且善于把科学上一些新发现渗透于教学之中。他开设了波谱学和无线电两门课程,并到中国科技大学讲过课,由于课程讲授成功,激发了一批青年人研究波谱学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了一批波谱学人才。文革前,丁渝还在北大带了 5 个研究生,他们大都成了取得一定成就、对国家有贡献的专家学者。
1962 年国家着手筹建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交给丁渝为这个所培养人才的任务,丁渝把几批从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挑选出来,将分到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去工作的毕业生带到身边,进行基本实验技术训练,而且向他们讲授了核磁共振、荧光晶体等多种课程,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这批人才现在分别成了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为国防科研工作作出了天要贡献。
丁渝作为一个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在“文化大革命”中也受到了冲击,被人诬为“里通外国”的“特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审查,并下放到湖北“五七”干校劳动。但在逆境中,他仍然没有忘记祖国的科学事业,没有忘记一位科学家的职责,他在干校劳动期间写下了洋洋万言的《关于三项基础研究的意见》送交科学院领导,并建议加强对几个尖端项目的基础研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1972 年丁渝从干校调回北京,着手建低温车间,进行低温超导研究(即应用低温超导腔加速基本粒子的研究)。他带领同志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反复的测试,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由于积劳成疾, 1974 年 10 月因病住院,在医院里他忍着病痛的折磨,赶写了中国波谱学第三个十年发展规划和《相平面分析的学习报告》,系统地总结了低温超导加速器的相对稳定性问题,为国家留下了最后一笔科学财富。
1974 年 12 月 16 日,丁渝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四岁。他一生留下了十多篇论文,其中有 6 篇发表于美国有世界影响的《物理评论》杂志上。丁渝在原子物理、离子物理、量子电动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无愧于我国波谱学奠基人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