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书法家刘炳森先生
村头偶书
刘炳森
立秋时节尚炎天,每坐溪桥古庙前。
几个村童争戏水,妇姑常放采菱船。
60年代西门庄的真实情景
西门庄人“潇洒一点”----随笔
六十年代,刘炳森先生在西门庄村搞“四清”,和西门庄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走后曾几次回村探望乡亲。
那时我还小,只听母亲说刘炳森先生经常抱着我逗我玩。
有一次电视播送刘炳森先生讲话的新闻,母亲看到说,刘炳森也这么老了,那时候可是一个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白净小伙。
唐朝建村的西门庄,远离城市,四面流水环抱,似一水中孤岛,只有东西村头的两座古石桥可通村外,每座桥头各有一座古庙,刘炳森先生的《村头偶书——西门庄的情景》,记录的就是立秋时节古庙前的情景。此作品刘炳森先生于1990年7月写成,可见事隔26年,其仍对西门庄的“情景”怀恋不已。
是啊,那时燕山脚下西门庄的情景,活生生就是江南水乡的景色,直到今天我还时常想起儿时钻芦荡、逮小鱼、捉水鸟、掏鸟蛋、采菱角------的顽皮情景。
每当春天到来,冰消雪散,伸翠的芦尖扎满弯弯的河沿,丝丝的水草浮上水面,菱角叶也悄然的从水中探出头来。夜里,几滴春雨夹杂着几声犬吠,更增加了几分春夜的宁静。
炎热的夏季,在芦苇荡漾的桥头,总有姑娘媳妇们聚在一起洗衣说笑,孩子们则在水边嬉水打闹,人们下水便能采到嫩绿的半生不熟的菱角,更有一群又一群群胆大的鱼儿,随着潺潺流水突然地、急匆匆的冲过桥去。
秋天,芦花轻扬,大片的菱角熟了,“鸡头米”也熟了------。河边泥地里,孩子们挖“鸡爪子”、挖“地离儿”、挖“崔过芦儿”,那里是孩子们的天堂。
冬天到了,河边的柳枝长满树挂。厚厚的冰面上,孩子们仨一群俩一伙的玩滑冰车、滑冰鞋、抽猴子------。大人们每每凿开冰面,硕大的野生鲤鱼、鲫鱼就探出头来,更有叫不出名字的鱼儿,顷刻间就装满大人的鱼篓,有时那是大人们中午下酒的一个大菜,运气好的话甚或还能卖点零花钱。
西门庄啊,生我养我的家乡!何时你再穿上那美丽的霓裳?
前几年,在村里的老墙上还能看到刘炳森先生书写的标语。
西门庄村于唐朝后期建村。唐朝初期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到了唐朝中期大水慢慢消退,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河流水叉,到了唐朝后期,张氏祖先张小瓦从山西洪洞县移民到了这里。
四清的时候,刘炳森先生亲自下笔为西门庄重写了村史,但这么珍贵的村史资料毁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90年代,隔壁大妈家的厢房里有一组刘炳森先生亲自书写的“四扇屏”,大妈不识字,那一年的春节,大妈收拾这间很多年没人住的屋子,看到这几幅破破烂烂的字画,随即从墙上摘下放在灶里付之一炬------!!!
阿弥陀佛!
纪念刘炳森先生
西门庄人“潇洒一点” 写于2007年10月
刘炳森简介
刘炳森简介(1937.8-2005.2.15),著名书法家和国画家,字树庵,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一九三七年八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天津武清。2005年2月15日凌晨4时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67岁。
刘炳森自小严格临帖学书,1949年11岁时便名扬乡里。青年时代就已蜚声日本。1957年19岁时因其文采、书法超众,被当时研究书法的权威机构“中国书法研究社”破格吸收为最年轻的社员。1962年夏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本科毕业。同年秋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书法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1981年5月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任常务理事。1991年起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94年8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常务委员。历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评议员,中日友好协会理事,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委员。
传统功力深厚,书道艺术造诣为世界各国书法界人士所熟悉和称道,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书艺向以隶、楷著称于世,并兼长行、草。隶法在坚实的传统功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用现代的审美意识并参以姊妹艺术的某些韵律和情趣,加上文学素养,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当代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 20世纪70年代所书隶书字样6700余字输入电脑,已为国内外广泛使用。书风凝厚稳健而又俊逸潇洒。山水画注重以书法用笔入画,画风朴茂淳厚;然而多年来,其画名却为书名所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