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北京论坛“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分论坛上——赵宝煦
2009年11月8日上午,第五届北京论坛“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分论坛上,北京大学政治学资深教授、中国政治学会顾问赵宝煦作了发言。银白的头发、锐利的目光、清晰的思路,以过耄耋之年的赵宝煦教授带病与许多他的学生辈学者一起参加了“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分论坛的讨论,并发表了题为《“和为贵”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学术演讲。他指出,和谐社会是中国一致以来遵循的理念。“和为贵”首先产生于尧舜时期,后来的儒家、墨家、法家都倡导和谐社会,西方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提出过类似的概念。在康有为的《大同书》中,他同样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和为贵,就是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墨子·非攻》要求平等、和平的关系。因此和平不是一方面束手就擒、不抵抗的关系,而要实现正义、公平的和平。”
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重要任务之所以提出,是因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飞快发展,特别是经济迅速起飞,这就不能不引起社会上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最主要的是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方面的失衡。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在急剧转型的时候,各种各样的矛盾都会凸显出来。这种现代化进程中的“危机”或“阵痛”,在各个发达国家现代化历史上都曾发生过。这种失衡,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引起社会动荡和经济倒退。当前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是非常及时的。但是不应该把和谐社会看成是一个十全十美而静止不变的社会形态,好像一旦把这种社会构建成功,就可以世世代代一劳永逸了。这是古今中外对和谐社会这一概念的共同误解。 事实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认识上的不断更新,“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命题,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世界万物都是在不断克服矛盾中发展前进的,所以世界上也不存在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本身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对抗、摆平矛盾的过程。它是运动着的,不是静止不动的。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向前发展的生机勃勃的社会。它不可能平静得如一潭死水。再一个问题是:和谐社会不可能一次构建成功。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逐渐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国经济改革之所以成功,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软着陆;政治机制,也是采取渐进性改革。而构建和谐社会,则更是如此。 “以和为贵是当今世界谋求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石。”
来自越南国立大学的一名学生用中文向赵教授提问构建和谐世界的可行性。赵宝煦教授表示,和谐世界最终是可能的,但不是一蹴而就。这是中国的理念,要追求到底。当用微笑面对全世界,我们会得到应有的回报。比如赖斯,中国过去认为中国是敌手,现在认为中国是竞争对手,因此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使我们所追求的,是双赢,过程中可能存在妥协让步。回顾古代史,没有双方不妥协就能达成协议。“我们要为和谐这个理念奋斗到底,和谐是中国人一直信守的观念